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
“天赋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天然情感之中。
(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英国思想家大卫·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就起源于群居性动物的社会性本能。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
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以上观点是错误的,引出正确观点。
: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我们知道,原始的人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本身能力低下,不得不以群体活动的方式来谋取物质生活资料,也不得不以平均分享这些生活资料的方式来维持群体的生存。这样,在人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交往和关系。为了交流彼此感受,协同劳动中的行动,保持群体内应有的秩序,也就有了在事实上萌芽状态的道德。所以,我们说: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除了对他自己和自然界之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是在社会之外的。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我们知道,动物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消极的适应环境维持生存,他们之间不可能形成关系,也无道德可言。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便产生了调节这些矛盾的自觉要求和意识,以后逐渐形成简单的规范和准则,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经世代相传,成为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传统和风俗习惯,进而形成道德。
第三,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也就是说,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道德产生的前提条件。人类的实践活动并非如动物出自本能,而是有目的、有意识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
劳动对于道德起源的意义: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创造道德需要,
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为什么发展变化?弄清道德的本质,直接关系到道德为什么能够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我们知道,社会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消费资料的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和基础。所以,它决定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经济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公有制为的社会经济关系,一种是私有制的社会经济关系。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历史形态,因而,社会道德体系划分为原始社会的
“同风俗习惯混为一体的纯朴道德”、阶级社会的阶级道德、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我们知道,人们总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作出善恶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固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比如,义务,荣誉,良心,幸福。不同的利益群体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直接决定着一定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决定着各种道德活动的标准和方向。
,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道德本质的这一规定性,主要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各种不同道德体系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不同的利益集团,或是为了维护既得的利益,或是为了争得应有的利益,便逐渐形成了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进而表现为不同的道德行为。道德的这种阶级属性,在当代集中表现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