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言外之意在拒绝语中的应用.doc浅谈言外之意在拒绝语中的应用
:“拒绝”是一种具有伤害性的交际行为。以“言在此而意在彼”为特征的“言外之意”能够淡化拒绝带来的伤害性。文章从方式、效果两个方面探讨了使用“言外之意”表达拒绝这一语言现象,并认为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能够指导人们的言语实践,从而提高交际效率,协调人际关系。
关键词:言外之意;拒绝;方式;效果
简介:张芳,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字学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词汇。
[]:H03[]:A
[]:1002-2139(2012)-09-0148-01
一、使用“言外之意”拒绝的方式
(一)语篇表层拒绝
1、词汇手段:在表达拒绝时,感谢语、道歉语等能起到淡化拒绝带来的不愉快反应的效果。用这些语言能够表现表达者的无奈,歉疚,感激等心情,从而缓解了双方交谈中的不愉快。
(1)感谢语:感谢语被称为“最具礼貌的语言”。如“谢谢”“十分感谢”等。在交际过程中,表达者常常巧用感谢语中的词汇向对方传达拒绝之意,缓解交谈的气氛。例如,
苏小姐:方先生明天一起去茶会吧?方鸿渐:苏小姐,明天茶会谢谢罢。钱钟书(《围城》)方鸿渐不喜欢苏小姐,碍于苏小姐的情面,他不好意思直接说不喜欢她,他拒绝去茶会以此暗示苏小姐,出于礼貌他说“谢谢”但言外之意却是拒绝苏小姐。
(2)道歉语:道歉语被称为“补救性语言”。道歉语常用的词汇有“对不起”、“很抱歉”等。在拒绝别人时,使用道歉语可以向对方表达歉意,起到缓解不愉快交谈的效果。例如,
甲:能不能借我1000元钱?乙:真对不起。孙濡建(《口语交际理论与技巧》)
甲说“对不起”言外之意是“我帮不了你”。用道歉语拒绝,一方面显示出乙的无能为力,也表明乙因不能帮助甲而内心充满歉意,从而缓解了甲的不愉快情绪。
2、句法手段:句法手段是指利用特殊的句式结构来间接表达拒绝含义的方式。常见的句式结构有省略句、反问句等。
(1)反问句:反问句在一定的环境中可表现惊讶、吃惊等语气。表达者在拒绝对方时,巧用反问句表现出吃惊,无奈的语气来说明对方的要求或请求超出自己的承受程度。例如,
甲:能借我一些钱吗?乙:你向我借钱?孙濡建(《口语交际理论与技巧》)
乙运用反问句来反问甲,表现了他对甲提出的请求很吃惊,说明他没有办法帮助甲,,从而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2)省略句式:表达者拒绝对方时往往用“不行”、“不可以”等直接拒绝的语言,省略句式常把这部分内容省略,接受者通过语境来揣测对方话语中的言外之意。例如,
邻居:小芳,给我看会小宝。小芳:恐怕……汪曾祺(《小芳》)
在汪曾祺的《小芳》中,小芳不愿帮邻居看孩子,但又不能直接拒绝,说“恐怕……”小芳省略了拒绝的内容,言外之意就是拒绝帮邻居看孩子。
(二)语篇深层拒绝
1、提理由策略:提理由策略指表达者用充分的理由来说明客观条件不允许,表达了自己的拒绝含义。通过摆明充分的拒绝理由使对方明白自己意图同时获得对方的谅解。例如,
甲:周六去逛商场吧?乙:周六我要出差。孙濡建(《口语交际理论与技巧》)
乙的言外之意是“我不能去逛商场”。“出差”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说明了现实条件不允许乙答应甲的邀请,这样甲很容易明白乙的拒绝含义并给予谅解。
2、推迟策略
推迟策略指表达者不直接拒绝对方而是将实现时间推迟,实际上是对目前请
浅谈言外之意在拒绝语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