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至今日,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却还是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分化的主要内容,应用题也成了大部分学生眼中的“头痛题”?考试试卷只好把应用题放在试卷的末尾,问题出在哪儿呢?发现我们大部分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采用的模式是。
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活动封闭,没有实物与教学内容与之配套,老师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力,但是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加之低年级的教学活动是定向的,教师仍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讲解。比如,有这样一道题:“今年孩子比妈妈小23岁,再过10年妈妈比孩子大多少岁?”许多学生会算成33岁。如果老师追问学生问什么会得出如此的答案,学生马上就回答,妈妈长了十岁。二是教学目标封闭,以分数来取决学生成绩的好坏,往往以“会解题”为首要目标,不注重解题技能、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教材内容封闭,往往是人为编造,农村的学生从没接触的情节编进了书里,农村学校没有田径场,学生没办法理解弯道的样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一些题目非要转两个弯或三个弯才能做出答案来,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沟通。许多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只会围绕书本和教学参考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把学生教成了解题的机器,没有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学会分析题目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教师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开始,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才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说说小学应用题教学的模式。
一、呈现题目,提出问题
首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找到题目的等量关系,呈现与问题有关的已知量,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不要有畏难情绪。
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专家数学处理的常规习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拿到题目就乱做一通,老师发下本子满篇的“钢叉”长此下去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不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喜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部分应用题作一下改编,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应用题改编成适合自己学生理解的情况,也就是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的题目,创设一定的情境展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张照片,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等呈现数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一个码头向相反方向开出。,。几小时后两船相距182千米?学生用画图的方式理解反向行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道距离与时间、速度的关系。
通过画图设计,使学生知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会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信息,主动深究
学习应用题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带着积极良好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这一环节又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独立探索;二是合作探究。
。
我们都知道,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