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概述
。
通货膨胀: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经济所需要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1) 消费物价指数(CPI):在普通家庭的支出中,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现在要比过去多花多少钱。
选取一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商品或劳务,比较其在不同时期购买所花费的支出。
筛选原则:①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 ②销售数量(金额)大; ③市场供应保持稳定; ④价格变动趋势有代表性; ⑤所选的代表规格品之间差异大。
CPI=当期总的市场价值/基期总的市场价值
1993年购买一组商品的所花费的支出是857元,1997年购买同样的商品,支出是1174元,则1997年的消费物价指数是1174/857=137
2) 零售物价指数(RPI)
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
零售物价的调整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衡,影响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因此,计算零售价格指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上述经济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
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取得的,即在全国选择不同经济区域和分布合理的地区、以及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样本,对市场价格进行经常性的调查,以样本推断总体。
3)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与消费物价指数不同,包括了中间产品和原料。
4)GDP折算数。
1)按照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区分:
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10%以内。
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
(2)按照通货膨胀的预料程度区分
未预期型通货膨胀:价格上升的速度超乎意料之外。
预期型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
(3)按照对价格的不同影响区分
平衡型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不完全相同。
(4)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区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指通过物价水平统计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隐蔽型通货膨胀,指没有通过物价水平统计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指价格管制条件下,通过排队、搜寻、寻租等途径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每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MV=PY
即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支出)=物价水平*实际收入(总收入)
货币流通速度:V=名义收入/货币供给量
对上式取自然对数,lnM+lnV=lnP+lnY
关于时间t求微分,dM/M+dV/V=dp/P+dY/Y
进一步变形:dp/P = dM/M-dY/Y +dV/V
即: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
-产出增长率+流通速度变化率
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1)凯恩斯区域内,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2)中间区域,总需求增加后,价格逐渐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的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3)古典区域,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收入不变。
供给通货膨胀。指由于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
CH18失业与通货膨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