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环境与健康第六节地方病
地方病的分类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
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地球化学性地方病,geo-chemical disease)
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
由于地壳表面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造成某一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元素过多或不足,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生物源性地方病:
1、碘缺乏病
2、地方性氟中毒
3、地方性砷中毒
4、地方性硒中毒
5、克山病
6、大骨节病
1、森林脑炎
2、鼠疫
3、布氏杆菌
4、炭疽病
5、血吸虫病
一、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
碘为甲状腺激素的必需成分。
主要是由于机体在不同发育时期摄取碘不足而造成的一组相关疾病,包括甲状腺肿、克汀病(呆小症)以及缺碘造成的早产、死胎、先天畸形、甲状腺功能低下、智力发育障碍等一系列病理损害。
(一)缺碘地区与碘缺乏病
早在古代,人们就认识了碘缺乏的后果——甲状腺肿和克汀病。差不多从那时开始,人们认识了食物疗法。
“一代粗(甲状腺肿),二代傻,三代断根芽”。
地区分布
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的山区,共同特点是地形倾斜,雨水冲刷严重,降雨量集中、水土流失大、土壤中碘极少。
总的发病趋势是:山区>平原;内陆>沿海;农村>城市
人群特点
甲状腺肿大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青春期患病率、发病率急剧升高,40岁以后逐渐下降。
女性高于男性。女性的最高患病率多为12~18岁,男性多为9~15岁,
以后随着年龄增长,男性至成年后甲状腺肿患病率逐渐下降,而女性由于月经周期、怀孕、哺乳等生理因素,其甲状腺肿患病率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二)缺碘对健康的危害机制
水碘与发病关系
水碘在5μg/L以下时,随着碘含量的减低,患病率急剧增高;
水碘在5~40μg/L时,随水碘增加,患病率缓慢下降;
水碘为40~90μg/L时,患病率降至最低值,并保持平稳;
水碘高于90μg/L,患病率再度回升。
血液中甲状
腺激素水平低下
及时补碘
可以恢复
碘摄取
不足
甲状腺代偿性
的增生肥大
垂体前叶促甲
状腺激素(TSH)
分泌增加
(二)缺碘对健康的危害机制
中建股份《项目管理手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