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一生,幸福一生
来源:青年心理网-《青年心理》
作者:青莲
究竟是知觉先于行动,还是行动先于知觉?心理学家各有各的解释。但不管怎么说,一个人只要能微笑一天,就能给自己一天好心情;一个人要是能微笑一生,他自然会幸福一生。
心理学的两种理论
小时候妈妈总是说:一个人要是能常常笑笑,就会心情愉快,有再多的烦心事也不怕。
老师也说:保持微笑,露出七颗牙,然后就心情愉快,天天快乐。
果真如此吗?难道微笑真的有如此魔力吗?
人类的情绪反应,迄今仍然是科学研究中的谜团。科学家将其归结为三个历程:知觉、生理和感觉。不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究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又约束谁,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复。
先笑,所以人才快乐,还是因为快乐才笑?这问题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没有回答。
100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一项理论,认为“个人的生理变化直接随着刺激事实的知觉发生,生理变化的感觉即是情绪”。换句话说,是先有了一个刺激(比如微笑),这个刺激引起了个体的生理变化(比如人因此在身体内产生一些让人开心的激素),然后再由这种生理变化引起人的情绪反应(比如人可能会因此而心情快乐一整天)。
詹姆斯说:我们因为哭泣而伤悲,因为打斗而愤怒,因为战栗而恐惧。
詹姆斯的理论很有趣,它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情绪的认识。不过正因为它是如此与众不同,甚至与人们平时生活中的情绪经验都不符,所以尽管詹姆斯本人地位崇高,仍然有许多人对他提出了抨击与非难。例如美国的心理学家康南就曾经提出:每个人的生理变化虽然都差不多(例如激动时会面红耳赤,悲伤时会掉眼泪等等),但情绪体验却不一样,没理由说某种生理变化必然会引起人的情绪反应。而且再说了,生理变化是可以通过外力(例如药
物刺激)达到的,它也并不必然伴随着某种情绪反应。
詹姆斯与丹麦心理学家郎奇的观点相似,被称为“詹郎二氏情绪理论”,而康南则与另一位心理学家巴德共创了“康巴二氏情绪理论”。这两种理论的争吵无休无止,迄今也没有什么结果。
两者其实是个圆
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还是更倾向于把人际关系和情绪反应描绘成一个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人的自我情绪体验,是由他的一系列行为所构成
微笑一生,幸福一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