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傣族民居
作者:王华明
1
傣族民居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2
傣族竹楼
3
4
夕阳下的傣族人家
5
竹楼小院
6
竹楼类别及特点
①傣族主要聚居地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瑞丽地区的民居传统形式为"干阑"式建筑,俗称"竹楼"。"干阑"建筑主要特点是用竹或木为柱梁搭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堆放杂物。干阑式建筑出现较早,而且引用较广泛,当时的干阑多以竹材为骨干,以茅草覆盖。另据傣族民间传说,对其房屋修建和形式的描述也颇具风趣。有一则传说是这样说的:最早统治者帕雅寻巴底建宫殿时,万物都来帮忙,龙、野狗、等教他做楼梯、立柱子、做穿梁,终于形成现在的形式。至今傣族民居仍有"龙梯"、"狗柱"等称呼。一说:故事诸葛亮到达傣族地区,傣家人向他请教房子怎么盖,诸葛亮就在地上查了几根筷子,脱下帽子往上一放,说"就照这个样子去盖吧"。所以傣族竹楼就象一个支撑着的帽子,晒台就相貌冠。虽为传说,也说明傣族较早的房屋形式就是楼居的干阑建筑。②西双版纳竹楼的主房平面组成一般由上层的堂屋、卧室、前廊、晒台、楼梯及下面的架空层(架空层还有高低之分,高的约在180~250cm之间,底的约在60~80cm之间)组成。从平面上看一般有:方形平面;曲尺形平面(它是在方形平面的基础上将堂屋一角扩大而成);凸形平面(它是将堂屋扩大而成);横向分隔,各房间长宽比例接近方形。还有一种是主房和辅楼结合的竹楼,辅楼一般都为谷仓,谷仓的修建一般有三种形式:谷仓建于堂屋一侧;古仓建于前廊侧;古仓与主房不直接相连,建于晒台一侧。③德宏州瑞丽地区的傣族一般为水傣,瑞丽竹楼与西双版纳组楼形式上有较大差异,更具"竹楼"特色,它由干阑和平房两部分组成,干阑是住房,平房是厨房。干阑平面为长方形,布局灵活、富于变化。于西双版纳民居不同点是无披檐屋面,堂屋外墙开窗,用空气对流来降低室内温度。德宏州房屋构成的形式有下面几种:l 德宏州竹楼的主房平面形式可分三类:长方形平面;曲尺平面(在长方形平面的基础上,于堂屋一侧建卧室数间,两排房屋并列成曲尺形。);椭圆形平面。l 厨房一般建于主房的后部或是侧面。l 经济较富裕的家庭在晒台一角单独修建佛堂,这样拜佛的时候较清静。④德宏州潞西地区的傣族称傣那,一般称作旱傣。民居多为平房,一般有正房、厨房、谷仓、畜舍等几个部分组成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房屋用料为土培墙瓦顶或草顶。不论布局与用料均似汉族民居。受经济条件限制,一时无力一次建成三合院、四合院者,则预留地基备以后扩建。⑤傣族至今居住干阑式建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防潮湿: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架空楼房,利于通风散湿,较为干燥。2、利散热通风:气候本已炎热,又在室内设火塘炊事,墙壁楼板等用竹篾或木板,均有较大缝隙,可散热排烟,通风良好。3、避虫兽:西双版纳森林丰茂,野生动物甚多,危害人类,楼居较为安全。4、避洪水:傣族住于坝区,每年雨量集中,常遇洪水泛滥,楼下架空,利于
傣族民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