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案.doc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案
篇一: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微课教案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的微课教学设计
清城中学苏升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气体制取所选的实验装置
(2)掌握氧气制取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共同协作和互相配合的,使他们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2)通过实验,使他们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奇妙变化,更加热爱科学。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第一个气体制备实验,也是中考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是初中化学中的第一个气体制备实验,是一个基础实验,也是学生独立操作的第一个实验。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氧气制备的原理、药品的选取和气体的收集方法。研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拓展迁移其它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教材中制取氧气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用液体过氧化氢和固体二氧化锰不用加热制取氧气,另一种是用固体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固体加热制取氧气。所以本节教材内
容应该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重点之重,所以教师要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互相配合和分工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微课视频教学法
教学过程:学生观看微课视频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相关问题:
1、选择实验仪器: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导管、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等。
2、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装仪器(将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后, 先将导管一端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观察浸没在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或松开手后看导管中是否有一小段水柱)。
3、装入药品,塞紧塞子:用药匙或小纸槽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并且在试管口塞上一小团棉花。(注意先将试管平放、再送入药品、最后慢慢将试管直立)。
4、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为什么?)
5、加热试管里的高锰酸钾(先来回移动酒精灯进行预热,然后给有药品的地方集中加热。)
6、收集氧气(提供两种方案,向上排空气时插入集气瓶内的导管为什么尽量伸入瓶底?怎样确定氧气是否收集满了?收集满的一瓶氧气重要放置?玻璃片怎样盖在集气瓶上?排水法收集时注意当观察到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产生时再开始收集,为什么不是刚有气泡就收集?什么时候认
为氧气已收集满?怎样从水槽里将集气瓶拿出来?)可以多收集几瓶氧气让学生多观察几次。
7、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8、熄灭酒精灯。(为什么先移导管,再灭酒精灯)
反思与启示
本节课设计中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抓住了学科的灵魂,抓住了学科的精髓,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设计中对本节课的要点知识分析的滴水不漏,而且设计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认知过程。按照:教师演示并讲解→学生分析讨论→指导学生实验→总结归纳巩固练习的过程进行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学生活动比较多,学生活动主要是分析讨论和巩固练习,师生互动主要是教师演示与学生观察、交流汇报与教师纠正、学生操作与教师指导等。不足之处是引课感觉不太好,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气体制取实验,没有基础,在这一点上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
篇二:化学微格课教案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微格课教案
化学教学中导入技能的基本类型
《化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190143102 课程性质: 教师教育类必修课教学对象: 化学专业本科学生学时学分: 34学时 2学分编写单位: 化学系编写人: 霍爱新审定(转自: 叶帆文摘: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案)人: 刘欣编写时间: 2006 年11月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化学教学技能训练是为了使师范生掌握中学化学教学基本技能,以培养师范生全面的教育教学素质,使他们能初步胜任中学化学的教学工作。该课程以鲜明的实践性为其突出特征,因此该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上都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内容的情境性,教学实践的真实性。
2、教学目的要求
在师范阶段应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集中在那些与学科教学有密切关系的基本技能上,培养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目的是尽可能缩短高师毕业生毕业后对中学化学教学的适应期,完成学生到教师的过渡和转化。
3、教学重点难点
对教学技能形成的理论基础的理解和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技能中的运用是本课程的重点,对基本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本课程的难点。
4、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化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为教师教育类的必修课程,课程一般安排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