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doc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对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对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外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并未进行病理诊断。诊断结果根据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患者肿瘤发生部位集中在以下区域:胃19例,小肠10例,直肠2例,肠系膜5例。肿瘤的直径在5 cm以内的有9例,大于5 cm的27例。肿瘤大小于良恶性表现出相关性(P<);治愈率:术后1年以上的存活率为100%,%,%。结论:对该病患进行术前诊断相对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的病理检查确诊,CD117、CD34的阳性也协调诊断,肿瘤的大小和患者的病情往往呈正比,进行手术治疗任然是现在较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
对贵州航天医院从2007年~2011年间收治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外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1。年龄25~75岁,。肿瘤主要生长部位胃19例,小肠10例,直肠2例,肠系膜5例。肿瘤的直径在5 cm以内的有9例,大于5 cm的27例。主要临床表现:腹痛14例,消化道出血6例,贫血8例,腹部肿块2例,肠梗阻4例,无症状体检发现2例。
辅助检查及诊断:本组病患均未进行手术前病理诊断。手术前通过以下途径检测:胃镜、肠镜、钡餐、CT、B超等,疑似间质瘤6例(%),胃黏膜外肿物待查10例(%),平滑肌瘤或者肉瘤3例(%),胃、直肠癌4例(%),腹腔发现存在硬块11例(%),消化道血手术探查发现2例。胃镜发现,胃间质瘤患者的胃黏膜下部出现外压性黏膜肿瘤的7例,黏膜出现糜烂、溃疡导致的为5例。使用钡剂造影时,局部出现充盈缺损的患者8例。小肠间质肿瘤4例。进行钡剂消化道造影诊断发现:消化道大出血2例,急诊手术探查检出直肠间质瘤1例。除患者是急诊手术外,其余35例都进行术前B超检查,发病率为78%。%。所有病例均通过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检查以确诊。
手术方法:全组病患均选择外科手术法进行治疗。并选择完全切除术:肿瘤及存在器官全部切除的21例,合并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1例;对肿瘤进行局部切除,即肿瘤剔除、 cm左右切除的11例;不完全切除术:有肿瘤残留患者为3例。
2 结果
光镜病理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20 cm不大于5 cm的患者9例,直径大于5 cm的27例。使用光镜能够见到富于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上的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4/36),S-%(4/36),α-%(11/36),%(21/36),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23/36)。良性肿瘤4例,平滑肌瘤1例,恶性间质瘤10例,低度恶性潜能者19例。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GIST)作为较频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之间[1]。病理结构观察,肿瘤细胞主要呈上皮样、梭
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