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肝泡性包虫病影像学诊断分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肝泡性包虫病影像学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肝泡性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我院收治的95例肝泡性包虫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影像学图像特征。结果 95例患者中,82例液化空洞型(%),85例钙化型(%),82例病灶浸润型(%)。共有9项可以作为确诊肝泡性包虫病的图像特征。分别是:半岛征、岩洞征、晕带征、小泡征、空腔征、内陷征、年轮征、地图征、钙化征。结论肝泡性包虫病影像学诊断特征特异性强,只要具备上述9项影像指征中的1项,就可以确诊。
关键词:影像学;肝泡性包虫病;诊断肝泡型包虫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棘球蚴病,又称泡状棘球蚴病,据相关报道显示[1],该病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农牧区,肝泡性包虫病生长过程和肝癌极为相似,一经发生,迅速蔓延,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2]。患者多数是由于食入棘球属绦虫卵,蚴虫经门静脉入肝而造成感染,蚴虫生存能力极强,可以寄生在人体内各个部位,以肝脏最为常见。其中肝泡型蚴病对人体的侵害能力最强。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影像学诊断资料,对该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男性55例,女性40例,年龄24~51岁,平均年龄(
±)岁,其中43例为汉族,52例为少数民族。患者主要表现为黄疸、轻度发热、肝大、腹部胀痛以及腰背部不适。经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抗体凝血实验检查,结果均为阳性。术前均进行了B超、CT或MRI检查。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如性别、年龄、疼痛严重程度等)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CT及MRI对患者进行检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浸润肝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术中所见患者病灶的具体形态,总结肝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一般性规律及具体特征。
,所得数据用%表示,使用t检验法对比组间资料,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95例患者中,82例病灶浸润型(%)。泡球蚴在患者肝内大量繁衍,形成不均质、边界模糊、形状不规则的占位病灶。CT扫描结果显示,病灶形态不均质、不规则,呈现出密度较肝组织低的阴影状物。不同层面形态结果不同,易误诊为多发病灶。B超结果显示,探查高低密度并存的、周围边界较为模糊的回声光团,后方声束呈现衰减现象。患者肝脏异常增大。MRI检查结果显示,T1 、T2 加权像一致呈现出有不规则肿块存在,信号较低。小泡球蚴在肿块周围繁殖、生长,对患者肝组织造成侵害,而导致低信号的晕带征出现。并呈现蔓延趋势
95例患者中,85例钙化型(%)。病程初期,泡球蚴便开始侵袭患者肝组织,导致钙盐沉积,出现斑点状钙化颗粒。病程中、晚期时,钙化颗粒开始聚集、融合成大片的钙化灶,形态不规则,并散在钙化点。CT扫描结果显示,泡球蚴有向外周繁衍的趋势,该片区域密度较低,有浸润性,又称为浸润带。虫体增殖区域逐渐衰亡、病变,导致钙盐沉积,而转变为钙化带。浸润带、钙化带两种病理特征连续出现,不断演变、扩展,形成具有年轮状、多层状指征的图像,即"年轮征"。B超结果显示,探查中低密度的

肝泡性包虫病影像学诊断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