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诊断——发热
咸丰县人民医院陆新华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各分科均较常见。正常成人晨起安静时,腋下温度波动于36一37℃,~℃,~℃。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导致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上升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是一种机体防御性反应???。
概述
主要内容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伴随症状
五、原因不明发热
病因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白血病等
非感染性发热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脂膜炎、Still病等
结缔组织病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肠癌等
实体肿瘤
理化损伤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神经源性发热
脑出血、脑损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感染性疾病: 50%
自身免疫性疾病: 20-30%
恶性肿瘤: 10-20%
不明原因发热: 5-10%
感染、结缔组织病、肿瘤最常见
病因
发病机制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临床表现(1)-发热程度
低热:~38℃
中等度热:—39℃
高热:~41℃
超高热:41℃以上
临床表现(2)-发热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缓升型: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
骤降型: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渐降型:伤寒、风湿热等。
寒战:多见于急性感染等。
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
单纯疱疹:多见于大叶性肺炎,可出现口周单纯疱疹。
淋巴结肿大: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等。
肝脾肿大: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结缔组织病等。
出血:多见于重症感染、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
伴随症状和体征(1)
伴随症状和体征(2)
即使是疑难病人,常见病仍较罕见病常见。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表现。
例如:肺炎——肺部啰音;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胆道感染——黄疸、墨菲征;粟粒性结核——结素试验等
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
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部位,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
郑臻发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