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唐时期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文教政策
(二)学校制度
二、选士制度的发展-----科举制的产生
(一)科举制产生
(二)科举制实施
(三)科举制评价(流弊、影响)
三、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七讲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隋唐时期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文教政策
魏晋南北朝-----“玄学清谈”之风。
隋唐--重振儒术兼重佛道的文教政策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大融合,以及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思想上出现了传统的儒家、土生土长的道家和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并存局面,三者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构成了这一时期异彩纷呈的灿烂文化。反映在文化教育上是:推行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政策。
1、崇儒兴学
隋唐统治者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积极推崇儒学,提倡儒家的礼乐教化,并采取了很多措施维护儒学的大一统地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和佛教、玄学的冲击,儒学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研究风格:“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南倾于玄,受玄学和佛学影响比较大,北倾于史,保持了汉朝经学以章句训诂为宗的特。)
2、提倡佛、道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古印度,东汉末年(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繁荣时期。隋朝以前主要是翻译和介绍佛经,隋唐开始创立中国化的佛经。
唐朝统治者也重视佛教,由于佛教盛行,佛塔、佛寺广泛建立,大量钱财流入佛门,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正常生产,同时激化了世俗地主和寺院地主之间的矛盾,因此佛教在唐朝也屡遭打击。
大足石刻佛像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在隋朝时受到一定的重视,但其影响没有佛教大。道教的创始人是李耳(即老聃),到唐朝时由于皇帝都姓李,因此对道教格外重视,曾把老子封为“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大圣祖”,在各州设立道观,在京都设立专门讲习道教的崇玄学,在考试中加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经。道教在唐朝统治者的倡导下,逐渐兴旺发达。
老子图
道观
文子
列子画像
3、儒、佛、道的融合
三教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诱惑力,这些思想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有吸引力,因此在当时没有哪一方能取得独尊的地位,而出现了三教并存的局势,这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也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学校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
隋朝时期的官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为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立了国子寺和国子祭酒,国子寺负责管理“五学”,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隋炀帝时更名为国子监)
隋朝在地方上也设置了相应的教育机构,如里学、乡学、府州县学,还允许私人办学。隋朝对中央官学中师生的数量有明确规定。
7第七讲、隋唐时期的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