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向建平
概述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hypopituitarism)是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腺垂体全部或部分受损,主要表现为一种或多种垂体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所引起的症状。患者多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与垂体病变发生的快慢和范围大小有关。1914年,西蒙(Simonds)首先报道了严重产后败血症妇女发生垂体坏死的病例,此后,成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又称为西蒙病(Simmond Disease)。
病因和发病机制
垂体前叶功能将减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由于①垂体病变使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减少,称为原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②下丘脑、垂体柄病变使垂体前叶激素释放激素或因子合成、分泌、转运障碍致体前叶激素分泌减少,称为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具体原因繁多: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原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①垂体缺血性坏死:产后大出血(Sheehan,希恩)综合征、糖尿病、颞动脉炎、子癫等;
②垂体区肿瘤:原发于鞍内的肿瘤,如嫌色细胞瘤、颅咽管瘤;鞍旁肿瘤: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
病因和发病机制
③垂体卒中:一般与垂体瘤有关;
④医源性鼻烟部或蝶鞍区放射治疗后、手术创伤毁坏;
⑤免疫性疾病: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⑥感染性疾病;
⑦海绵窦血栓形成及原发性空泡蝶鞍;
⑧全身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结节病等,营养不良;
⑨遗传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①垂体柄破坏性外伤、肿瘤或动脉瘤压迫及手术创伤;
②下丘脑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创伤、恶性肿瘤、类肉瘤、异位松果体瘤及神经性厌食等。
发病机理
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垂体或周边相关组织和器官缺血或坏死,从而使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减少。
临床表现
主要累及的腺体为性腺、甲状腺和肾上腺,临床表现为三个腺体功能低下,如:
1. 促性腺激素不足:因席汉综合征所致女性患者出现产后闭经、性欲减退、阴毛脱落、乳房萎缩及内外生殖器萎缩;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阴毛脱落、不育。
临床表现
合并泌乳素(PRL)缺乏的女性出现产后无乳、乳房不胀;
2.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怕冷、健忘、面色苍白、眉毛头发稀少、心率慢、可有或无黏液性水肿;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