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新城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陕西省经济学学会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探索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首先,阐述了泾河新城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现实基础;其次,在明确机制创新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泾河新城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创新的主要任务: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全域打造现代田园城市;构建“三大”新型工业板块,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强化路网、水网、环境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强化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加快形成劳动力多渠道就业格局;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
【关键词】泾河新城;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创新
西咸新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五大城市新区之一。泾河新城则是西咸新区五大组团之一。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建设示范区,是西咸新区赋予泾河新城的战略定位。
为把泾河新城建设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北部中心,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泾河新区管委会与陕西省经济学会联合组织课题组,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泾河新城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泾河新城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现实基础
1、体制机制创新具备的基础条件
(1)经济发展已有一定基础。近年来,泾河新城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同比增长17%;,同比增长16%;远高于全。2011年,泾河新城四个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超7000元,远高于全均水平。
(2)特色产业发展已经起步。在传统农业基础上,依托西安、咸阳两大城市,泾河新城所辖乡镇三次产业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以崇文、永乐的养殖业,永乐的机械加工业,永乐亢营村的土布鞋加工业,以崇文塔、大地原点为中心的旅游业,以及崇文镇蔡壕村的运输业。同时,泾河新城管委会成立以来,加大招商力度,在农业、商贸等方面已启动建设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重点项目。
(3)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镇区道路、村公路、垃圾处理、绿化等设施已初见成效;电、有线电视、网络均已全域覆盖;饮用水基本能满足需求,只是水质有待提高。
(4)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加强。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较快提高。同时,教育、卫生、社区服务中心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有明显改观。
(5)社会管理水平有所提升。社会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包括村委会、村党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矛盾调解委员会、治安委员会、巡逻队、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管理等。
2、体制机制创新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规划编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泾河新城管委会成立以来,邀请专业机构制定了《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分区规划》、《泾河新城统筹城乡总体策划案》等规划方案,为泾河新城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从推进泾河新城统筹城乡发展来看,还需要编制系统、科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
(2)传统农村向高水平建设目标跨越的实现路径亟待明确。与其它地区相比,泾河新城的传统农村社会特征较突出。一是人口城镇化率不高,除了原泾阳县城所在的泾干镇区域,泾河新城的人口城镇化率较低。二是农业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三是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农林牧渔业和建筑业。四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别较大。五是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总体看,当前泾河新城,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路径还不够清晰;市政建设亟需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亟需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亟需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创新滞后。
(3)泾河新城快速推进发展态势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心理预期相矛盾。泾河新城的跨越发展,基础设施、优美小镇的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而农民受其切身利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对土地十分看重。要实现征地,快速建设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还必须对农民作耐心细致的工作。
(4)资金不足是泾河新城面临的新挑战。就泾河新城管委会而言,统筹城乡发展,尤其是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台,社会对“土地财政”的质疑,创业时期财力有限,给泾河新城管委会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5)财权事权没有理顺,统筹城乡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明确。“西咸新区管委
泾河新城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创新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