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确实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所悟到的真知灼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有预设也应有生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事先预设,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之有序地展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还有动态生成的课堂。创造性的生成是“学生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作为教师不应简单地把它摒弃,而应该敏锐地抓住课堂生成。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预期甚至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首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在执教《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有学生举手发言,认为这篇文章有一个关键词即是
“境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我并没有按照教学原定的预设进行下去,而是及时调整了“预设”时要讨论的问题,放手鼓励学生就这个话题畅所欲言。随着学生讨论的深入,一条非常清晰的教学思路展现在师生面前。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渐次明确如下问题:
(1)文章谈到两种境界,即:平坦(宽阔)的境界,艰难(险阻、逼狭、崎岖)的境界。
(2)围绕“境界”一词从四个方面展开,即:历史的道路,民族生命的进程,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最后的落脚点是“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3)每个方面都突出强调后一境界,针对后一境界时,作者强调“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4)“境界”是比喻的说法,这决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用一系列比喻说理,既生动又有说服力。
(5)“艰难的国运”是中华民族现在所处的“境界”,需要“雄健的精神”,体现“雄健的精神”的句子是:“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句中“高唱”“悲壮”“走过”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诠释……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课堂气氛热烈。课堂教学不是在教师的预设中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求知的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以充分地发展。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