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机前的“警戒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社会领域目标和要求是:让幼儿能够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规则是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头戏,也是一直以来困扰着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一个人只要处在某个社会群体,他就必须适应和遵守一定的规则。儿童世界里有两种基本的社会关系,也就相应地有两种规则:
一种规则:幼儿与成人关系的他律规则。是那些与已成熟的方式存在于现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中的规则。由成人告诉幼儿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必须的,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禁止的。另一种规则:幼儿与同伴关系的自律规则。是在幼儿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进行的自主实践、交往活动中产生的。
一、他律规则的实施及效果
我们中三班的孩子每日喝水时间是早操后、课间休息和午睡起床后。我们给幼儿制定有相应的喝水规则:即先拿上自己的水杯再排队喝水。于是,每到喝水的时间,幼儿便争先恐后地拿上自己的杯子排队喝水。每次当前面的幼儿在接水喝时,杯子便成了后面幼儿手上的玩具了。有的幼儿把手伸进杯子摸来摸去,有的幼儿用舌头舔着杯子,有的则将杯子放在头上,还有的幼儿则更有创意:用杯子耍起杂技来了,杯子从左手滚到右手,又从右手滚到左手,一不小心便摔在地上发出“乒乓
”的声音。老师看到这种情况总是大声制止:“不要玩杯子,不要把杯子摔在地上。”然而这句话不说还好点,似乎一下提醒了他们,也或许是激发了某些幼儿的逆反心理。有些幼儿甚至听到这句话故意将杯子掉到地上。一时间“乒乓”的声音此起彼伏,比刚才更大更多了。杯子的损坏率很高,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一个坏杯子。这种情况让老师感到很头疼。
反思和分析:在我们成人眼中,喝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放在孩子身上就会变得如此复杂,还引发了那么多的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当前面幼儿接水时,排在后面的幼儿怎能安安静静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无聊地等待呢?这时的一切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极具吸引力,杯子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们此时手中的“宝贝”了。而他们对声音又是特别的敏感,难怪会让他们手上的“宝贝”发出声音。这些做法既不卫生,又不利于养成幼儿爱护物品的习惯。
解决办法:我想了一些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请班上能力比较强的杨浩波帮忙发杯子,然后监督幼儿不玩杯子。可杨浩波一个人是顾了东头顾不了西头,“乒乓”声依然如故。我也尝试帮孩子们一个一个地接水,但这个方法不利于培养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也被否定了。看来这个由我们老师制定的规则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它不符合幼儿的心理。所以这两个办法在实施中效果都不尽人意。正当我在思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件事情让我得到了启示。
一天中午,当幼儿排队喝水时,我也想喝水。为了起表率作用,我便走到幼儿后面排队等待。轮到我时我才拿杯子。这一举动使我想到:如果排队的小朋友手中也不拿杯子的话,他们就不会玩杯子,也不会因玩杯子而将杯子掉在地上,发出
“乒乓”声了呀!于是,第二天我便制定和颁布了新的喝水规则:排队喝水先不拿杯子,排第一个的小朋友接水走后,第二个小朋友再拿杯子接水,以此循环。这个规则执行后再没有听见“乒乓”声了。我心中一阵窃喜:看来我的新规则还真有效果。但我高兴得过早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后面的孩子想尽快喝到水,便往前挤,致使前面接着水的小朋友的水洒在地上。我不停地
饮水机前的“警戒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