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国际驯鹿养殖者代表大会论文
中 国 驯 鹿
孔繁志
2012-9-3
内容提要:中国驯鹿自古有之,现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鄂温克猎民饲养的驯鹿,是中国唯一的品种,主要在大兴安岭西北坡饲养。本文从驯鹿现状、历史上的驯鹿、驯鹿的来源、驯鹿的饲养、驯鹿的管理、驯鹿的功能、驯鹿的圈养七个方面介绍中国驯鹿。
关键词:驯鹿、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种群数量、饲养管理、发展建议。
中国驯鹿,是鄂温克猎民二百四十多年前,从勒拿河一带迁来时带来的。目前全部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北坡鄂温克猎民原始游猎区根河市境内,零散分布各地。驯鹿是鄂温克族的吉祥物。中国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是中国驯鹿的唯一产地。鄂温克猎民是驯鹿的唯一养殖者。驯鹿又是鄂温克猎民民族经济的主要支柱。所以,敖鲁古雅素有
“驯鹿之乡”的称号。
驯鹿现状
驯鹿:中国亚种,半家养,寒带经济动物
鄂温克语敖鲁古雅方言:“奥仁”、“奥然”
别名:角鹿
俗名:四不像
拉丁学名:Rangifer tarandus
英文名:Reindeer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未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未列入
濒危等级: 稀有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地带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濒危信息:
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生效年代: 1997
濒危等级: 未列入生效年代: 1996
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未列入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生效年代: 1996
中驯鹿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驯鹿,偶蹄目,鹿科,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
生境与习性
驯鹿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苔藓、石蕊,也吃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苔藓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迁居,早期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阿巴河、克坡河、阿穆尔河、呼玛河、激流河
一带。50年代驯鹿活动在北纬50º45′至50º15′之间;60年代驯鹿活动在北纬51º至53º15′;70年代至2003年以原敖鲁古雅乡为中心,驯鹿活动在东经120º05′,北纬51º15′至53º15′,即与鄂温克猎民的游猎区相同。
现在驯鹿主要活动在根河、金河、阿龙山、得耳布尔山区。具体地说,2012年9月,有8个驯鹿养殖营地:1、玛丽亚索饲养点,在阿龙山阿北施业区4岔线、玛丽亚索、安道、侯树林、土刨、建平、德克莎、珊珊(索)、张丹、多妮、阿荣布、马露霞、伊列、伊苏、马林东、何协;2、巴拉杰伊饲养点,在阿龙山阿北施业区另一条岔线未到有岩画的路上,巴拉杰伊、柳霞、老翟头、维佳;3、杨双虎饲养点,蒙古族,莲娜的丈夫,哑巴,在阿龙山 ;4、索玉兰饲养点,索玉兰、白艳波(丈夫)索国光,在施业区 人;5、达玛拉饲养点,达玛拉、金波涛夫妇、雪峰、中尼浩、二胖(中尼浩的孙子)、范索媳妇;6、古文强饲养点并雇一人国力;7、布冬霞部落,布冬霞、肖良库、肖良柱夫妇;8、达瓦饲养点,达瓦、郭芳、达维尔。去年冬天,达玛拉点和白岩波点集中。(这是本年9月15日多妮、刘树林夫妇介绍的情况,当我问多妮有多少鹿时?多妮说,可别提它了,心痛坏了。并说我们点的驯鹿都跑了一半,也找不回来。小工队的人说看见过。所以也无法知道驯鹿头数。)
驯鹿定期饲以食盐,少量饲料,夏季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为交配季节,争雌斗争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产仔。每产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个别发育好的个体当年即能参加繁殖,一直到14岁,繁殖能力很强,雄鹿性成熟较晚。驯鹿寿命可达20年。种群现状我国驯鹿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近几年仔鹿成活率较高,驯鹿数量增长较快。
种群数量
驯鹿在近50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头左右, 1939年853头,1952年552头,1957年629
中国驯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