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解读《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反讽.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解读《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反讽
摘要:反讽是《一个小时的故事》写作技巧的一大特点之一。马拉德太太在得知丈夫死讯时的欢喜表现构成了一种情境反讽,而医生对她见到丈夫后猝死原因的诊断――死于极度欢喜――则是一种戏剧反讽。根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文中的反讽是女主人公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一个小时的故事》三重人格论反讽
凯特?肖邦(1851―1904)是一位非常前卫的作家,凭借小说《觉醒》她声名远扬,然而,也恰恰是《觉醒》使得她在该小说出版当年不得不封笔。在肖邦的作品里,她塑造了一个个不同寻常的女性,正因为如此,多年来评论界一直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肖邦的作品,挖掘其作品中角色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为了个人自由而进行的反叛。肖邦的短篇《一个小时的故事》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位因为听闻丈夫死讯而莫名欢喜又因为发现丈夫还活着而丧命的妻子。在这部作品里,肖邦展现了她在小说方面精湛的创作技巧,并设计了令人出乎意料的结尾。
对这部作品,评论界主要从三方面来研究,首先就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女主人公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其次是对其创作手法主要是对反讽、象征等的研究;近年来还有人从婚姻对个人自由束缚的角度进行解读。不管怎样,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并备受关注,也足以证明肖邦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杰出才能。
本文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这部小说中的反讽进行解读。本文作者认为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出现这样的反讽,是由于主人公的本我(表现为生命冲动)与超我(表现为道德伦理)矛盾冲突的结果。
一、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及故事梗概
弗洛伊德堪称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而他的“三重人格论”尤为著名并被广为应用。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他把人类精神非理性的、未知的、无意识的部分称为本我,并且认为本我隐藏着人类一些原始的欲望,比如性欲。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时时刻刻想要满足它追求快感的要求,并且不受意志控制。而人类精神理性的、逻辑的部分被称为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作用,努力帮助本我实现其要求,既防止过度压抑造成伤害,又避免与社会公德公开冲突。人类精神的第三部分,弗洛伊德将其称为超我。超我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社会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
《一个小时的故事》讲述的是有心脏问题的马拉德太太最后一个小时的生命历程。首先得知马拉德先生遇难的是他的朋友理查德先生,经过确认后他匆匆赶到马拉德家以防其他人不小心将消息透露给本身就有心脏问题的马拉德太太。理查德和马拉德太太的姐姐约瑟芬商量之后,由她的姐姐约瑟芬委婉地将此事告知她。不像其他女人那样昏厥过去,她立刻扑到姐姐怀里号啕大哭,哭过之后就独自上了楼。在楼上她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欢喜,嘴里溜出令自己听了都战栗的
“自由”两字。在楼上畅想了自己将来无拘无束的生活之后,担心的姐姐将她叫到楼下。而此时从远处赶回的不知发生什么的马拉德先生突然出现在女主人公面前,所有的人都惊愕不已,而最为惊愕的莫过于马拉德太太本人,随着一声尖叫,她离开了这个人世。医生的诊断:死于极度欢喜!
故事里面充满了反讽,而最大的反讽莫过于小说的结尾:医生诊断马拉德太太死于欢喜。而结合整个故事恰恰相反,马拉德太太的死

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解读《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反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actupq73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