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语言\意象与反讽
魏晓茹一、引言
凯特?萧邦(KateChopin)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尤其以描写美国妇女对精神自由、情感独立的追求而闻名。她的作品人物形象鲜明,心理描写优美细腻,故事结构虽简约但不乏敏锐的观察力和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语言\意象与反讽
魏晓茹一、引言
凯特?萧邦(KateChopin)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尤其以描写美国妇女对精神自由、情感独立的追求而闻名。她的作品人物形象鲜明,心理描写优美细腻,故事结构虽简约但不乏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现代的批评家称她为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先锋”。《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在189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被誉为凯特?肖邦最好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浓缩在了短短的一小时之内,介绍了马兰德夫人在得悉丈夫死讯后一系列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他人所能看到的是她的悲痛欲绝,但看不到的却是她内心深处奔腾的获得自由后的酣畅淋漓。当然这种自由是短暂的,她丈夫的归来让她的自由梦和意志力瞬间瓦解,正是这种瞬间的崩溃与绝望让她走上了死亡之路。小说短小精悍,但无处不充斥着作者的智慧与幽默,尤其是精美的语言特色与意象技巧的应用更是凸显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手法与小说的反讽效果。后人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从男性支配论的角度把分析的重点集中在小说中的女权主义及女性的“牺牲”与追求自由的心理诉求。而事实上从文体分析的角度上看,该小说也是一篇典型的情景反讽的典范,而反讽效果的产生则主要依赖于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具有反讽效果的语言表达和意象的巧妙运用。因此本论文将从文体分析的角度分析该小说中的语言特征与意象的运用及其对反讽效果的贡献。
二、语言特征与反讽
反讽是表象与事实相反的一种表达方式,最显著的特征是言非所指。在《一个小时的故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技巧以及恰当的意象刻画来突出反讽效果,同时也起到了突出主题、刻画人物、加强语气,揭示人物关系的作用。
在《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形象而生动的语言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而且还很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即:自由与生命的较量。如果我们把小说情节的发展按故事发生的场景来划分的话,该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小说的开头到马兰德夫人听到丈夫在车祸中丧生后进入自己的卧室之前,即马兰德家的客厅里(场景1):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主要通过大量的描述性语言揭示了马兰德夫人在进入自己的卧室后所经历的复杂的思想斗争与情感冲突,即:马兰德夫人的卧室(场景2);第三部分是小说的结尾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了马兰德夫人在激烈的情感斗争后走出卧室,下了楼梯,又一次来到客厅里(场景3)。在故事发生的三个不同场景中,对不同人物的语言刻画和描写与故事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合力使小说的反讽效果渐进渐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马兰德夫人,次要人物包括马兰德夫人的姐姐、马兰德先生的朋友理查兹、马兰德先生及医生。在故事的第一个场景,即小说的背景铺垫阶段,作者主要通过对马兰德夫人的姐姐与朋友理查兹的描写来突出反讽效果;在小说的第二个场景,即小说的主体部分,作者主要集中描写了主人公马兰德夫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来突出反讽效果;而在小说的最后一个场景,即小说的结尾部分,所有的次要人物共同参与其中与主要人物马兰德夫人形成反差,从而将小说的反讽效果推向高潮,发出了反讽的最强音。
:马兰德夫人的姐姐与理查兹
小说的第一个场景发生在马兰德家的客厅里。也就是在这里马兰德夫人得知了丈夫去世的消息。而这个消息是由理查兹首先得知,而后经由马兰德夫人姐姐之口说出的。正是这一事件拉开了马兰德夫人自由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意识蜕变的序幕。马兰德夫人的姐姐与理查兹这两个“好心”的“局外人”在不经意间导演了马兰德夫人人生悲、喜剧的大起大落的转变。该部分对马兰德夫人的姐姐与理查兹的描写与小说的结尾相呼应,从小说一开始就为反讽奠定了基石。
小说的第一个场景讲述的是马兰德先生的朋友理查兹在车祸的名单中发现了马兰德先生的名字后,由于知道马兰德夫人有心脏病,担心“那些不太心细也不太温柔的朋友会赶在他之前先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带了回来”,所以他便“匆忙”把该消息带了回来,并由马兰德夫人的姐姐告知。在这一部分,作者对理查兹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他匆忙、抢先把消息带回来”。殊不知,正是由于他的“匆忙”与“抢先”使他不经意间成了整件事的始作俑者,他在无意之中“好心”地导演了一幕他人人生的悲喜转变。而作者为了表现在告知马兰德夫人该噩耗时马兰德夫人姐姐的小心与谨慎,作者分别运用了“小心翼翼”(greatcare)、“谨慎”(gent]y)、“断断续续的句子”(brokensen-tences"、“半遮半掩”(halfconcealing),等。这些词汇的运用无非想要体现出的是当事人害怕马兰德先生去世的噩耗太突然,以致于马兰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语言\意象与反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