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让“点拨”成为古诗词教学中的亮点.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让“点拨”成为古诗词教学中的亮点
有人认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非常简单,学生做到“三会”即可。哪“三会”呢?一会背会默写;二会解释字词;三会解释词语。事实上古诗词教学并非如此简单。有人认为古诗词语句凝炼含蓄、又富有跳跃性,解读时很大的空白需要填补等。于是,出现教师先介绍背景、解析意思、赏析语句、总结主题思想,最后归纳写作手法等。学生则忙于记笔记,被动接受被动积累。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没有情感的共鸣,更没有给学生带来诗意享受。学生就像一个容器,教师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一股脑儿地往“容器”里装,学生最终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前者把古诗词教学过于简单化,后者把古诗词教学过于复杂化;前者教学缺少点拨,后者教学讲解过多,两者都各有弊端,不利于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思考、解决疑问,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点播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要因文而异,也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对诗词的内容要适当点拨。诗词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原文,让学生对诗词内容有所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虽有点夸张,但的确有道理,强调了多读就能够理解意思。有的教师爱多讲,占去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教学效果也不佳。应该让学生自己读,自己领悟,遇到学生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可做适当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
其次,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如学习毛泽东的《》一文,可以在学生对照注释读两遍智之后,作如下设计:
师问:
“这首词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生答:“雪景。”
师问:“这是哪个地方的雪景?”生答:“我国的北方的雪景。”
师问:“词人具体描写了北方的哪些地方的雪景?”生答:“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师问:“还写了什么地方的雪景?”生答:“群山、高原。”
师问:“这些地方的雪景各是什么样的?”
生答:“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师问:“这些景色,诗人是通过哪一个字引出来的?”生答:“望”字。
学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先让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可设计4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诗句的理解:(1)诗中哪句写了“传说”?“传说”有什么作用?生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点拨作用:传说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点拨:寂寞、惆怅之感。)(3)诗人登楼看到了什么景象?(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感情?生答:“思乡之情。”通过这4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其次,诗词的意象需要点拨。诗歌精炼的语言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象进入诗词

让“点拨”成为古诗词教学中的亮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