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太极拳“八戒”
在太极拳的传承与推广中,存在诸多不良习俗,渐成流弊,阻碍了太极拳的健康发展,总览观之,八方面为甚,传承者当戒之:
一、迷信古籍,唯古是尊。
太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太极拳家锤炼、归纳、升华,日臻完善,从而也遗留下不少古籍、秘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影响巨大,其作用无可替代,我们应当倍加重视与珍惜。然而,理无至真,艺无绝顶。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无论何等名家,皆不可能将太极拳之奥妙悉数尽得,达到极致。客观的讲,古代太极拳家大多文化层次偏低,其中不乏文盲,虽身怀绝技,多无理论成就,偶有所著者,亦或因文化水平所限、理解偏颇等,导致表述简略,言辞有误。再者,名家成就不同,感悟各异,因此对同一方面的论述也必然存在差异,甚至互相矛盾,易导致后世学者茫然无措。
传承太极拳,首先应树立正确的理念,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对待太极拳。对于历代太极拳家所遗之作,在珍惜的同时,要理性地加以学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盲目崇拜,唯古是尊,误人误己,实不可取。
二、虚假功力,蒙蔽外行。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现实并非尽然。长期以来,在太极拳界乃至整个武术界,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功力演示屡见不鲜。不少太极拳师为彰显自己功力深厚,一味追求功力演示的视觉效果,借机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他们通常采取的手段是有意识的给弟子
“喂招”、“喂劲”,在长期的磨合训练下,使弟子产生一种本能的反弹意识和举动,拳师展示一定的招法,将力作用在弟子身上时,弟子身体就会本能的向外反弹,视觉效果上形成拳师将弟子打出很远;或者弟子攻击师傅,师傅发力反弹,弟子也会本能的向外弹出,许多情况下,其反弹的距离能达到几米开外,其演示效果甚佳,让不明就里的人赞叹不已,就连被反弹出去的弟子,因为是在瞬间不由自主地被抛出数米,也信以为真,并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宣传师父的功力,其态度之至诚,语言之恳切,甚为动人,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拳师心中自明,如果从路人中随便走出一人与之试验,绝不可能有此效果。
太极拳作为优秀的内家拳,拳师通过长期修炼,确实可以拥有一定的内功功力,配合精妙的技法,可发挥出神奇的威力。但这种威力要建立在科学、真实的基础之上,不可故弄玄虚,随意放大,否则,便是对太极拳的一种亵渎。
三、心胸狭窄,保守惜授。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教徒留一手,是武术界中一种陈旧的观念。拳师从初始习武到功成名就,往往需要几十年的勤学苦练,期间所付出的时间、精力、体力、财力等难以细数,其所经历的艰辛只有当事者自知。因此,拳师对自己的所学、所得,视若珍宝,此情当可理解。正因得之不易,有些拳师不肯轻易将自己的功夫传于他人,即便传授,也会对所传之人以及所传内容有所选择。此举有利于将武术真谛传承于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热衷武术者之中,减少了鱼龙混杂现象。与此同时,择徒过于严苛,对中华武术的传播也存阻限之虞,易使许多习武者求师无门,苦劳无益,枉下苦力,终至气馁而弃。
择徒谨慎,传授从严,无可厚非,然而拳师肩负将拳艺发扬光大之责,广泛传播,推动发展,造福当今,惠及后代,也是一种善举。发挥所长,造福社会,何乐不为呢?
四、不讲科学,苦力拙练。
我国民间拥有众多太极拳爱好者,他们在学习与训练时一般都秉承
传承太极拳“八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