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纪录片声音.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纪录片声音
【摘要】近30年间中国纪录片的声音创作历程是一条朝向个性化、戏剧性和情境化发展的道路:旁白解说越来越注重声音特质、表现力、节奏感、语气、语调及其延伸性、暗示性和思考性,开始了故事化表述的转向,环境音响成为主题刻画和文化反思的重要载体,主题音乐的变奏与各种情绪、氛围音乐相结合,受访对象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他们甚至与故事中的角色共处一个空间,故事里的人物也走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景,声音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与民族传统艺术和民族审美心理日益结合。
【关键词】纪录片;声音;研究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45-
声音元素在当代中国纪录片中一开始就出现、但在很长时间里却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和运用,处于一种尴尬的情势中:一方面,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中就已经出现的旁白解说对于观众认识和领会内容与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此时的旁白解说在语音特质、情绪控制、节奏感、叙事性上还缺乏本体认识,与画面的关系也较为单一,但在画面自身同样欠缺本体意识创造的前提下,声音还是起到了介绍、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作用,而且时代气息所赋予的抒情语调也从一个角度上部分消融了作品整体上的生硬和散乱;一方面,在此之后,声音元素在中国纪录片中仿佛被一锤定音式的仅仅定位于画面之听觉对应,大多时候担当着其一如既往的介绍、传播、抒情的角色,不仅在本体论意义上缺乏独立品格,而且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主题开掘以及与画面的关系认识上更多时候还是处在
“旁观者”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声音元素的构成本应是多种多样,包括人声中的对白、旁白和独白、音响中的自然音响、动作音响和机械音响、音乐中的有声源音乐、配乐以及单纯的象征性音符等,然而当代中国纪录片的声音表现范围却大多限于旁白解说、主题配乐、访谈对象的独白这3大类,间或有一点增强现场感的环境音响和与画面相匹配的人物动作音响,声音元素的特质及其潜力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挖掘。这种现象与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是多么相似,对于声音元素的深入认识和表现不仅是视听艺术创作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它往往在看似不经意之中、潜移默化着作品的主题内涵。
当代中国纪录片的声音元素主要由3个层面构成:解说部分中作为声音主体的旁白和配乐以及作为辅助性的音响、访谈部分中作为单一构成的独白、搬演部分中的环境音响、有声源音乐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每一部作品对于各个层面声音元素的运用都有一定的限定性,30年间,众多的纪录片作品以各自的声音理念及创作丰富着纪录片听觉层面的表现,总体来讲,开掘较为充分或者说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已然成为声音接受常规的依然是一开始就出现的画外音解说、主题音乐以及受访对象镜头前的心理独白或者释疑。然而,也有许多作品对于声音元素进行了深入的认识和创造性的表现,这是一条不断探索的,朝向个性化、戏剧性和故事情境发展的道路。从旁白解说较为僵硬、缺乏独立品格的介绍性抒情到注重声音特质、强调声音表现力和节奏感、重视语气、语调及其表现内容在与画面呼应基础上的延伸性、暗示性和思考性,强化声音的意味性创造对于主题的刻画作用,从音乐较为宏观、笼统的磅礴性主题渲染到主题音乐在不同段落、场景的多色彩变奏之中与各种情绪、氛围音乐的结合。音乐不再单单是主题思想的表现,不再是仅仅出现在序幕和结尾处,而

浅析纪录片声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isuamd34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3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