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名词解释
1:原始古歌古乐舞:弹歌八阙蜡祭云门咸池箫韶
2:六代乐舞:亦称六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用于祭祀大典和宴食活动,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尧时代的大咸舜时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户和周代的大武
3:雅乐:源于歌辞典雅纯正之意,即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等典礼和仪式中所演奏的音乐,在周代包括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等多方面的音乐。雅乐是隆重繁琐的仪式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强调教育意义,宣扬封建道德而不注重艺术性。其形式上有节拍缓慢曲调简单以齐奏为主的特点。
4,房中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大型房中乐用于殿堂,设乐悬。房中乐用于宴食宾客亦用于后宫,他多采用民间乡乐加以改编,在娱乐方面要求较多。
5,诗经:周代一部民歌总计,也是我国第一部歌词集,经孔子编订后共存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中最有生命力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共有160篇,得自于采风制度。内容囊括了黄河流域北方15国的民歌,从各个侧面反映和揭示出周代500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愿望和感情,其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也很新颖。
6,九歌:是屈原作品楚辞中的一部分,是屈原根据出国民间祭祀鬼神吟唱的一套歌曲加工整理的作品共包含东皇太一等11首歌曲,大都是恋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表演时,巫师起重要作用。音乐有一定规模,艺术感染力很强。
7,成相篇:古人在捣米时随杵而歌
8,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是青铜器石是磬土石陶制乐器革是鼓丝是弦乐器木是木鼓匏是葫芦类竹石竹制吹奏乐器
9:,编钟:编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它将乐钟依音高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故而得名。
10 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是在周代正是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它以弦长为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我载
11,周代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无射应钟
12 乐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美学专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全书现存前11篇。关于其成书年代及作者有两种说法:一是战国时由公孙尼子所作,二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撰而成。
13 乐府:设于秦代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兴盛起来公元7年哀帝罢乐府致使乐府由盛而衰。其任务是管理音乐负责大规模大范围地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词穿凿和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和演奏等。
14李延年:是中山人出身倡门受腐刑地位卑微。因擅长歌唱和创作很受武帝的赏识是汉代乐府的重要领导人,官职为协律都尉主持音乐创作和改编活动
15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从原始民歌捣大型舞曲,它的形成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原始阶段的清唱即徒歌进一步加入帮腔即但歌在进一步加管弦乐器伴奏,歌者执节击唱,即相和歌高级形式为大型套曲即相和大曲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艳,曲和解,趋或乱
16,聂政刺韩王曲:这是汉代的琴曲,该曲描绘一个造剑工匠无辜地被韩王杀害它的儿子聂政作为泥瓦匠混入韩宫谋杀失败,逃入深山苦习琴艺,练成绝技后化装回到韩国最终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韩王,为父报仇的故事。
17,胡茄十八拍:这是蔡谈于公元208年左右参考胡茄的声音而作的古琴曲全区18段,储层倾诉了被掠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遭遇,表现初战乱年代里一个女子的悲欢离合
18 清商曲: 是东晋南北朝期间,继承汉魏相合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素月之总称。
19,歌舞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装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它的形成与汉代百戏有直接渊源,主要剧目有大面钵体踏摇娘
20,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内容来源于蔡饿得琴操中所技术的聂政刺韩王。基于聂政刺韩王的忠实,音乐着力表现了聂政的怨恨,愤慨之情,徐缓而深刻,同时刻画了聂政复仇的壮烈意志,慷慨激昂,反映了汉以来历代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全曲45首保存于神奇秘谱中,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21 酒狂据传为围巾时阮籍所作的琴曲,神奇秘谱作有题解。反映作者在当时不能施展自己的理想又不甘心随波逐流,只好寄托于许久。其音乐基本上是一个主要曲调在不同高度上稍加变化重复,重复的各段落间有过渡性的链接材料。乐曲打谱为三拍子,造成头重脚轻,站立不稳的感觉,刻画出醉酒后步履蹒跚的神态。
22 碣石调幽兰:琴曲串子南朝梁代的丘明最早的文字谱。现存谱式是唐人手写卷子谱,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碣石调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指乐曲表现的内容,借幽兰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强调微和缓与南朝宋人鲍熙的幽兰词情趣相同,深刻的表达了幽怨,压抑的情绪。。
23,高山流水:这首
音乐史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