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异性间交往
江汝寿
青少年学生是否应该与异性间交往?怎样交往?这是一个较敏感的话题,也存在不少的误区,下面就此谈一点看法。
从人类生命的三个基本维度的任何一个维度来看,给中学生提一个可以进行异性正常交往的环境或者说气候都是必要的。
中学生经历着三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方面的挑战是由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引起的。有一种观念认为,青少年有一种潜在的对自身生理吸引力的担忧,因此认为,男女生约会行为的一个潜在目的,往往是为了确定、澄清和强化性别身份,也就是说男生与女生是通过约会,来印证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并试图承担成人的社交角色。当然这里所提的这种青少年交往目的,只是一种潜在意识目的,而并不是说男女生交往一开始就明确的是以此为目的的,但正是这种潜意识目的存在,使青少年异性间交往本身就具备了生理的动力因素。我们不需要把观念拿到学生中去宣扬,但作为教育工作者,自己则应当理解青少年异性间交往的合理性,既不必压抑青少年异性间交往的欲望,又要帮助他们去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况且,在这一阶段适度地异性间交往,将使他们学习到异性间交往的知识,为今后更进一步的、终身的异性间交往奠定基础。
第二方面的挑战,是由于中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社会系统而引起的,接连不断的各种考试,充满竞争气息的全日制学习,学业课程难度的增大,以及源于社会的某些方面的信息,都给中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给他们造成了一系列的焦虑冲突。正常的异性间交往,有利于减缓青少年的焦虑感。或者说,倘若我们乐意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适当的接触机会,将极大地有助那些在这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使其心境得以调整。实际上,青少年心理焦虑的一部分,还是源于生理的原因。奥苏贝尔认为,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主要是由性驱动和文化规范的矛盾所导致的,开通异性间交往的正常渠道,能为这种驱动力提供一个正常的释放场所,使其将性的能量用于建设性的、与学校任务相关的活动中,从而有效地减缓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使青少年以学习、工作、奋斗目标等为导向的稳定因素得以加强。
第三方面的挑战来自于角色的变化,进入中学意味着已不是儿童,而是青少年了,中学生们往往用“大人”的行为、价值作为参照,希望自己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过度地限制他们,容易使他们产生不被认可的矛盾心理,而有意跟你对抗。倘若我们将他们视为“成人”,在加强引导的前提下,给他们以更大的自由,他们便会产生被尊重的自豪感,从而激发起他们作为“大人”的责任感,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反倒有益于问题的解决,对中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青少年异性间交往在受到外界因素严重限制的时候,由于缺乏正常的接触与交往,男女生对异性的好奇心便被不正常地强化了,这更容易导致那些意志力不强的青少年在这个问题上出事,就是那些意志力很强的学生,也常常因为长时间的自我压抑,而使心情焦虑,甚至于产生不少的心理问题,故有人把中学时代称为多事之秋。以上主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基本维度说明了给中学生提供正常异性间交往环境的必要性。从社会这一维度看,社会人的形成也需要中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这种人际交往既包括同性交往,也包括异性间交往。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对青少年来说,同伴交往尤其重要,在与同伴的接触中,青少年发现他们的某些言行举止是同伴喜欢的,这种喜欢作为一
青少年异性间交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