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四僧”---石涛生平简介:石涛(1630一1724年),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为广西全州人。本性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清兵南下,福王石涛之父朱亨嘉以明宗室名义在桂林自封监国,不久在明皇室贵族内部斗争中被杀,幼年的石涛被内官救出逃亡在外。他早年居无定所,曾到过庐山、黄山、江浙一带,后多在安徽的敬亭山住留,40岁以后室政权覆灭之后,长往来于南京、扬州,老来曾去北京数年,后回扬州卖画,直到逝世。】绘画艺术: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在大自然的启发下,他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蓬勃的创作热情,所画山水构图新颖而多变化,景象郁渤新奇,意境宏深,笔情纵恣,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充沛的生命力,与充斥当时画苑的泥古不化、千篇一律的“八股山水”形成鲜明的对比。石涛是一个僧人,他从禅门转入画道,因而他的画风似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走兽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当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绘画艺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关键。【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艺术代表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巢湖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石涛的山水画论:石涛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又名《石涛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一画”的命题把山水画论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主张“借笔墨写天地而陶泳于我”,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
明清四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