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儒释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儒释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儒释道琵琶行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白居易书《楞严经》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唐宪宗元和十年,藩镇吴元济勾结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白居易任东宫赞善大夫,是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之罪被贬江州司马。第二年秋,45岁的白居易写下这首不朽名篇。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调回长安。写作背景一、解释划线词语:1、左迁九江郡司马;2、明年秋;3、因为长句;4、歌以赠之;5、凡六百一十六言;6、教坊;7、秋娘;8、翻作《琵琶行》快读诗歌,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小序: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3、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动机。4、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凄切伤怀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