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s)邱晓彦教授******@◆Ig基因重排只发生在B细胞Ig来源于B细胞◆Ig具有基本的4肽链结构由重链及轻链组成异源二聚体◆Ig基因重排是Ig表达的前提可变区具有无限的多样性◆Ig是重要的免疫分子作为BCR识别抗原与发挥抗体活性2Ig—生物体最奇妙的分子无限的多样性功能与结构的双重性可变区——抗原结合恒定区——生物学效应功能不同的类、亚类及型别分泌型和膜型表达3与Ig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901vonBering(德国人)血清治疗1908Ehrlich(德国人)&Metchnikoff(俄国人)抗体生成、吞噬1972Edelman(美国人)&Porter(英国人)抗体分子结构1977Yalow(美国人)放射免疫测定1984Koler(德国人)Milstein(英国人)&Jerne(丹麦人)单克隆抗体1987Tonegawa(日本人)Ig基因结构41890年,vonBehring和北里柴三郎(日,Kitasato)在德国Koch实验室从白喉毒素免疫的动物体内发现了第一种抗体:白喉抗毒素,从而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白喉患儿,死亡率从60%降到26%。抗体的发现: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法提出了抗体及抗原的概念1901年获第一届诺贝尔奖Jenner创造牛痘苗巴斯德发现细菌Roux和Yersin发现了白喉杆菌外毒素5抗体是如何产生的?(半个世纪)抗体形成的侧链学说PaulEhrlich(德,1854…1916)是体液免疫的倡导者。发生凝集、沉淀等现象。建立了血清学诊断方法。他和梅契尼可夫共获1908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Ehrlich于1908年提出了侧链学说(sidechaintheory)。这个学说的基本含义是:机体细胞表面具有多种不同的侧链(受体),细菌毒素可与相应的侧链结合,对细胞起到某种刺激作用,促使与该毒素相结合的侧链过剩产生。过剩产生的侧链(即抗体)释放到体液中,由于它能与毒素结合,而妨碍了毒素与细胞的结合,发挥抗毒素的作用6抗体形成的模板学说直接模板学说:在20世纪30年代Haurowitz等人认为抗体分子的结构是在抗原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并提出了抗体生成的模板学说(templatetheory)间接模板学说:等人又进一步对模板学说进行了修正,认为抗原是通过干扰胞核DNA而间接影响下形成的,并提出了抗体生成的间接模板学说这一学说主宰了以后近30年的免疫学进展。它片面地强调了抗原对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而忽视了机体免疫反应的生物学过程。7抗体形成的免疫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于1959年提出了细胞克隆选择学说(clonalselectiontheory)。提出了主要观点——抗原的作用是作为一个选择因素而不是作为一个指令或模板。因此获得了1960年诺贝尔奖主要思想:1960年获诺贝尔奖8抗体产生细胞膜型Ig(BCR)记忆性抗体产生细胞克隆增殖的抗体产生细胞免疫选择9曾经认为所有的体细胞是抗体产生细胞1949年AstridFagreus发现----B细胞是浆细胞前体细胞抗体产生细胞的发现:B淋巴细胞浆细胞分泌型Ig10
Ig分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