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娘家生意经
丈母娘掌控经济走向
一度甚嚣尘上的“丈母娘经济”一词,活生生把各种物价涨升的祸首帽子扣给了丈母娘们,一时间,无论房子车子,只要跟涨价搭上关系,立刻都归因于丈母娘嫁女儿要价太高,搞得丈母娘们非常不忿。
一位阿姨曾经拉住我,机关枪一样字正腔圆巴拉巴拉道:“一样为了五子登科奋斗,你愿意女儿嫁给有房子有车子有票子有位子,就等女儿进门生儿子的人家,还是愿意女儿嫁去五子全无,从头辛苦奋斗的人家?”
我惭愧地听完阿姨的话,默默面壁去了。没有荣升丈母娘的资格,只有做婆婆这一条出路的我,很没出息地承认她说得没错――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轻松些?
我听过的一个最惨烈的丈母娘故事是这样的:N年以前,有位赫赫有名的青年才俊证券分析师,他的女友是办公室投资者的偶像,除了个股资讯,闲时也会被众人追问何时出嫁,女孩笃定地回答:“我妈妈说了,他先要买一套房子,只写我的名字,然后才可以谈这件事。”N年前,我不敢说民风淳朴,至少也是“房智”未开,听众都觉得这位丈母娘的要求简直匪夷所思,两人尚未成婚,最底线也是买房子写两个人的名字,单写女孩一个人,未免有点无理取闹吧?面对众人的异样眼神,女孩非常淡定:“我妈说了,办不到就免谈。”婚前买房写女儿名字的要求,后来当然是办到了。再后来,结局有点残忍,证券分析师陷入代客理财遭遇股市暴跌的困境,突然玩了失踪,但女孩得益于听妈妈的话,不至于人财两空,稳稳握定那套已经升值一倍的房子,嫁了外侨。
可是,为啥一样当妈,丈母娘就可以只管五子之一的“生儿子”(其实也不打包票的),其他4/5都得由婆婆负责建设呢?所有预备役婆婆肯定都嗤之以鼻吧?那么,这是一个逻辑缜密的谬论吗?它的讹谬之处在哪里呢?究竟是什么让男孩和女孩的母亲成了利益的博弈双方,而不是一个共同的角色:母亲?
婆婆必须俯首称臣
有一天朋友哀叹身为“建设”银行的悲苦,说感觉生了儿子就成了连名字面孔都还没见过的某个陌生人一家的奴隶,她掷地有声地问道:“就算我儿子是天生的工蜂命,那么无所事事的女蜂王,不是还得不停地生儿育女,才符合责权对等的自然法则吗?”
我茅塞顿开,终于明白了那个貌似逻辑缜密的链条哪根筋不对:“对等”!能为所有人约定俗成或自觉遵守或心甘情愿执行的,必然有其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公平。唯如此,当事者的任何一方才不至于有被盘剥侵占的不良感受。
所以,如果我们已经把婚姻中最重要的爱恋要素剔除出去,剩下了以“丈母娘经济”为代称的一场社会属性清晰的“交易”,那么,就必须检视其对等条款,才能确保婆婆也认可参与这场生意的公平。不然,就像修订后的新《婚姻法》出台时,电视台采访房产中心门口的那两位各执一词的母亲所言,一个说:“你真的爱我女儿为什么不肯在房产本上写她的名字?
”另一个反问:“既然你女儿爱的是我儿子这个人不是他的钱,为什么要计较房产本上有没有名字?”如果这真是一对亲家,估计一拍两散的结局概率较高。
既然是一宗生意,且已经有丈母娘占据了“招商”的有利地形,那么婆婆为什么就被动当了
婆家娘家生意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