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室内……
患者袁辛,男,24岁,于2011年8月31日晚22点56分因左下肢疼痛伴明显肿胀4小时,皮温升高,无法活动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入院查神清,主诉于2天前不明诱因出现左下肢隐痛,轻度肿胀,伴活动受限,未处理。患者左下肢肿胀疼痛2天,加重1天,起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否认“结核、乙肝”等传染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有家族性“心脏病(具体不详)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血液病”等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测生命体征:
BP140/80mmHg,
P70次/min,
R21次/min。
心电图:
提示窦性心律不齐;
非特异性室内传导延迟;
前壁心外膜下心肌损伤的可能性
(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下肢静脉栓塞及其常见病因
熟悉下肢静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了解下肢静脉栓塞的治疗方法
掌握下肢静脉栓塞的护理
术后康复的健康指导
重点掌握:静脉栓塞的护理
静脉栓塞
静脉栓塞是由于静脉中血液粘稠度过高而引起的静脉堵塞,以下肢静脉栓塞最为常见。
血液过度粘稠形成血栓
在深静脉中延伸
深静脉栓塞
脱落、迁移
肺栓塞
死亡
下肢静脉栓塞的常见病因
下肢静脉血流相对滞缓,需对抗重力是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右髂动脉横跨左髂静脉前是左下肢下肢深静脉栓塞的解剖学因素。Virchow1856 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在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都不至于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方可能引起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有: 年龄(下肢深静脉栓塞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DVT 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80 岁患者较30 岁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可增加30 倍) 、长期肢体制动、静脉血栓病史、恶性肿瘤、手术、创伤、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怀孕、口服避孕药、血型( A 型血的人最易患DVT) 、肥胖、下肢静脉曲张等。了解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知识,做好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严密观察病情,加强临床护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可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肢静脉栓塞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下肢酸痛、沉重感,小腿疲倦,痛性痉挛、搔痒,烧灼感,紧绷感, 不宁腿综合征等。常见的体征有小腿以远部分水肿,毛细管扩张,网状静脉和静脉曲张,皮肤改变如静脉性湿疹、踝关节周围皮肤色素沉着、白色萎缩症(白色瘢痕组织)、脂性硬皮病(由于皮下脂肪纤维化导致的硬结)以及静脉曲张性溃疡。
临床
诊断方法
下肢静脉栓塞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临床表现、
体征和辅助检查(彩
色多普勒超声和
电阻抗体积描记法
是有效的方法)。
静脉压测定
患肢静脉压升高,
提示测压处近心
端静脉有阻塞。
超声
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见到大静脉
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
血流速度,并观察对呼吸和压迫动作的
正常反应是否存在。此种检查对近端深
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可达
95%;而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仅为
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阻抗容积描记法和静脉血流描记法
前者应用皮肤点击,后者采用充气袖带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当静脉阻塞时,随呼吸或袖带充、放气而起伏的容积波幅度小。这种试验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明显降低。
深静脉造影
从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即可做出定性及定位诊断。
目前的治疗手段有非手术的内科药物溶栓治疗、康复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如硬化治疗、激光手术、内镜下静脉手术、大隐静脉抽取术)等。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对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弹性加压长筒袜局部加压治疗、内科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而对于DVT患者,的标准治疗是使用抗凝药抗凝,其目的主要是预防早期肺动脉栓塞和DVT 的复发以及晚期的血栓形成综合征(PTS)。此外, 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因DVT导致的PTS,则长期口服舒洛地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治疗方法
病情观察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心理护理
一般护理
药物治疗的护理
溶栓治疗的护理
下肢静脉栓塞的护理
静脉栓塞的相关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