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所写,做好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是正确处理好功能、艺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功能与经济合理、工程技术与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现在我就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具体分析一下苏州博物馆,分析它作为一个著名公共建筑的合理及独到之处。
主要内容: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二、新馆具体解析
三、造型艺术解析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规划总平面图
建筑及周边环境平面图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选址大胆显赫,又蕴涵深刻。
1、苏州博物馆选址
建筑及周边环境平面图
2、周围环境要求
苏州是历史古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特的文化内涵要求作者必须考虑到这座新建筑与苏州古城的完美结合问题。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与忠王府的统一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形成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与拙政园的统一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
3、建筑自身处理
●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
●新馆使用了近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形态,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通过布局达到象征效果。
同时作者惯用的几何结构造型,线条硬朗而明快,冲淡了苏州的委婉,不至于新馆只局限于苏州的古典园林式气氛中。
总的说来,苏博新馆就是现代和传统一次完美的结合,体现了一个原则: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
附:相关图片
地下一层
四合院形态
几何体造型
二、新馆自身解析
1、建筑色彩
为承袭苏州粉墙黛瓦的古典风格,作者仍然借用这种思想,但是却也有算改变,用灰瓦代替了黑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苏州传统名居
苏博新馆
2、新材料、新技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
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代青瓦。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但窗户开在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如同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代的气息。
3、建筑空间流线控制及细节设计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以便于功能周转。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
苏州博物馆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