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述题
。
答:货币的形态从其诞生之日开始,便不断经历着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几千年来,货币大体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的这几种形式。(1) 实物货币:最原始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早期的实物货币形态多种多样,随着交换的发展,金属开始固定地充当货币;(2) 代用货币:代替金、银行使货币职能的纸币,通常由政府或银行发行,持有者可以随时向政府或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属铸币或金、银,其效力与金属货币完全相同,又被称为兑现纸币;(3) 信用货币:不兑现货币,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而且不能兑换成贵金属,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这种货币形式;(4) 电子货币:采用电子形式的货币,包括电子资金转帐和电子现金两种形式。
?为什么说科学地划分货币供给层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答:世界各国的货币当局都必须通过对货币的控制实现对整个经济进程的干预和调节,这就需要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比较精确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大而化之的货币理论定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统计的要求,对货币进行精确定义,从而可以确认哪些资产可以作为货币统计起来,哪些资产还不能纳入货币的口径。此外,还要对纳入货币统计范畴的资产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便于货币政策的操作。
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流动性指的是迅速转换成现实购买力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第一,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一般认为,如果一项资产变现比较困难,那么该资产的流动性就比较差。第二,变现时发生的交易成本大小。交易成本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差。第三,该资产价格的稳定性。资产价格的波动幅度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差。流动性程度实际上反映了资产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流动性程度较高,在流通中周转起来就比较便利,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比较强;流动性程度较低,在流通中周转起来就不太方便,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会比较弱。根据流动性这个标准计量出来的货币供应量,对于观察经济状况、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从1994年10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按季度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经2001年6月第一次修订后,其具体划分层次为:
M0=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中。
?为什么有价值的金属货币会被价值很低的信用货币代替?
答:货币形态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1) 贵金属充当货币的原因:
早期的实物货币,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由普通商品发展而来,在充当货币时,基本上保持原来的自然形态,虽然能够代表财富,但并不是理想的货币币材,因此在使用中暴露了很多缺点,阻碍了交易的进行。此时人们发现金属具有可以充当货币的特殊的性能:可多次分割、可按不同比例任意分割、分割后可以冶炼还原;金属易于保存,不易腐蚀变质。于是,在世界各地金属逐渐取代了其他商品的地位,开始固定地充当货币。
(2) 代用货币取代金属货币的原因:
和金属货币相比,代用货币的优点非常明显。除了便于携带和运输以外,印刷纸币的成本低于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此外,纸币流通还可以避免金属货币流通时所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3) 信用货币取代金属货币、代用货币的原因:
信用货币产生的机理就在于信心和信用。人们接受、储存信用货币,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信用货币能够交换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而人们对信用货币的信心,则来源于法律和传统。各国法律都对本国货币在本国国境内的使用作出了规定。
信用货币的诞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发行银行券时,由于银行券随时可能被兑换成金属货币,因此它们必须拥有相应金额的金属货币作为发行准备。然而,根据长期的发行经验,政府和金融机构发现,只要银行券的发行量控制得当,社会大众对银行券和发行机构保持信心,那么银行券并不需要十足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也就是说,现在银行券的发行机构在决定银行券的发行数量时,不再受制于其拥有的金属货币数量,它们可以发行的银行券数量开始超过其持有的金属货币数量。既然银行券不再拥有足额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那么银行券之所以能够按照面值在市场上流通,其原因自然在于人们对银行券发行机构的信任。这样,纸币就由代用货币转变成为信用货币——依靠发行机构的信用流通的货币。
?亚洲可能产生“亚元”吗?
答:欧元货币制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