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四讲戴望舒和卞之琳诗歌.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戴望舒诗歌
主要目录
一、戴望舒简介
二、戴望舒诗歌
(一)从忧郁凄凉的呻吟到民族苦难的悲愤
1、忧郁孤寂的情感基调
2、民族苦难的悲愤
(二)民族化的象征主义
1、古典韵味与现代情绪
2、追求意象
3、从音乐性到非音乐性
三、关于《雨巷》
一、戴望舒简介
30年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20世纪著名诗人。戴望舒30年代有一定影响,但是,在建国以后也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80年代以后,戴望舒的诗歌成就才被充分肯定,被认为是20世纪的优秀诗人。但是,他在当下社会的知名度却不如徐志摩,也许是因为他的那种忧郁朦胧的风格难以唤起更多的人的共鸣,也许是他的生活缺少商业性的卖点。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寀,笔名有戴梦鸥、戴望舒、江思、艾昂甫等,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中学毕业,就开始从事创作。戴望舒的一生的活动,比较单纯,主要是文学活动,后期编辑过报纸。最早的创作是小说,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戴望舒任主编,编辑部也设在戴家。
1923年,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戴望舒赴法国,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游学生活。他先来到里昂中法大学就读,1934年前往巴黎,1935年春回国。
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体现了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的合流,并实际上成为提倡“纯诗”的中坚。
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春他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座》副刊。稍后,他和艾青主编了《顶点》诗刊。1941年底,日本侵占了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表达一种爱国主义情感。
1946年3月,戴望舒回到上海,任教于师范专科学校。1948年5月再度流亡香港。1949年3月中旬,他毅然离开香港,冒着风险来到北平。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2月25日,诗人于北京逝世。死后也并无隆重的纪念活动,显得非常冷清。
戴望舒一生有四本诗集:《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 戴望舒一生,共存诗90余首。有人说92首诗。另外,《戴望舒诗选》(1957)出版。
二、戴望舒诗歌
(一)从忧郁凄凉的呻吟到
民族苦难的悲愤
从诗歌的思想情感上看,戴望舒诗歌创作以1937年抗战爆发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比较狭窄,主要是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浓郁的忧郁凄凉的情感特征,
后期内涵扩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
他的诗歌内涵有一个变化过程,就是从忧郁凄凉的呻吟到民族苦难的悲愤。
1、忧郁孤寂的情感基调
和许多诗人相比,戴望舒诗歌的思想情感并不开阔,他并不善于抒发那种深厚的社会意识和人生体验,他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无法自拔的忧郁凄凉的悲剧感。这种忧郁凄凉的情绪,是戴望舒诗歌情感的基本色调。他的诗歌的魅力不在于博大浑厚,而在于内在的细微真诚。他仿佛总是能够把自己寂寞的灵魂淋漓尽致地倾诉出来,没有丝毫的做作。徐志摩是灵动飘逸的美,闻一多是凝重激越的美。戴望舒的诗,给人一种忧郁凄凉之美。
他的诗歌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

第四讲戴望舒和卞之琳诗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坐水行舟
  • 文件大小277 KB
  • 时间201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