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卷第 2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 ol. 18, No. 2
2003年 6月 Co llectio ns o f Essa ys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 ra phy JU N , 2003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布雷特· 辛斯基著蓝勇刘建钟春来严奇岩译
提要本文联系东亚、欧州和北美气候变迁及其影响,论述中国各历史时期气候变迁
和历史的关系。指出以农为本的中国,尤其是北方,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气候变化影
响农业,从而影响社会各方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
过程,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在温暖期,中国经济繁荣,民族
统一,国家昌盛;寒冷期,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游牧民族南侵,农民起义,国家分裂,经济文
化中心南移等。最后,作者指出,在历史时期,气候是中国北方政治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
强调将世界气候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国历史农业
每天,我们都会花一些时间来谈论天气,但这种日常的闲聊使我们忽略了天气对我们生活
的更为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天气持续不断地变化着,对日常天气的短期变化我们给予了相当密
切的注意,但直觉让我们盲目地猜测: 从长期来看,天气是固定不变的。然而,我们的直觉无疑
是错误的。正如相邻两年中一月份的天气可能截然不同一样,连续两个世纪中各年一月份的平
均气温也可能不同。几千年来,地球上每一个地方的气候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西伯利亚
和北加拿大的永久冻土下面仍残存着热带雨林的遗迹。大陆漂移与气候变迁对植物的变化同
样重要,比如从棕榈树到苔原的转变便是其结果之一。在历史时期气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
些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甚至破坏了人类文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
化,这值得历史学家们注意和探讨。
像中国这样一个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国家,在气候的变化面前显得格外的
脆弱。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我们所了解的中国中原地区,所有文明的发展都直接地依靠农业经
济的繁荣。农业产量的下降使国家的经济盈余减少,而城市的急剧扩展,商业的发达,战争的进
行,行政机构的高效操作,文化事业和工艺美术的进步,也都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气候的急剧
变化通过对农业的影响进而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论点已为许多曾经存在的文
本文译自 Bret Hinsch,“ Clima tic cha ng e a nd histo ry in China” in Jo urnal o f Asia n Histo ry 22( 2) ( Wies-
baden, 1988) ,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 50·
明所证实。比如古埃及文明①、迈锡尼文明①、巴尔米拉文明②、格陵兰文明③和马里文明④,其生
态环境比中国更为脆弱,在气候巨变的冲击下一一瓦解。对此,一些学者已经进行了讨论。从
更细微的层面看,人们对定居地的选择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在十六世纪,因为天旱,印度
皇帝阿克巴放弃他的新都——法塔赫布尔西格里( Father Sicker)而他迁。诸如此类的剧变引
起了历史学家的密切关注。但在通常情况下,定居地模式的变化却是渐进的。例如,在中世纪
后期,因为气候逐渐转冷导致苏格兰农村土地耕种面积大为减少,因此而引起的经济、社会变
化直至近来才为人们所论及⑤。气候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众多文明国家,这一不争之事实使(人
们)对中国气候变迁及其影响之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农业和气候
气候变化影响气温和降雨进而影响农业生产。例如,夏季平均气温降低 1℃就使得冰岛最
主要的传统农作物——干草的产量减少 15%— 17% ⑥。当然,决定某一种农作物收成好坏的因
素很多,如投入劳动的数量和劳动效率、投入的资本量、技术水平、肥料、病虫害以及土壤肥力
等。但在传统社会里,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改进缓慢,恶劣的气候、作物病虫害等诸多潜在的祸
患便成为农业生产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形下,瘟疫和作物疾病很可能因天气变化而
起。即使在现在的英国南部,农作物收成好坏还是随天气的变化而有弹性地变化。比如当地大
麦、小麦、燕麦等主要农作物的年产量变化 43%— 45% 是因夏季降雨量的变化而造成的⑦。相
似地,中国农作物年产量也存在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在中国,种类各异的农作物养育了先民。中国北部最古老的农作物主要是粟、黍( Setaria I-
talica And Panicum Miliaceum ) ,随后出现了驯化的高梁、大麦、小麦和大麻,到商朝晚期已有
大豆栽培,同时伴之以各种各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布雷特辛斯基(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