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近代中国最早 “开眼看世界”的人
综合探究八
材料一:“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材料二:对于英使要求改善贸易关系一事,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面对来犯的坚船利炮,林则徐等先进中国人终于开眼看世界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随后写出《海国图志》,为中国的开放和走上现代化映出第一线曙光。
思考: 1、“外夷”指的是什么国家,以“外夷”称对方,说明了什么?
说明清朝夜郎自大、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先进于西方。
2、比较中国人对待洋人、洋物在态度上有何不同?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闭目塞听、夜郎自大,视西方事物为奇技淫巧
开始接受西方事物,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②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
③鸦片战争——惊醒志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归纳这一态度转变的原因:
西学东渐
一、梦之惊醒
1、西学东渐的含义:
明朝以来,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传播宗教和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历史过程。
2、以往的西学东渐:
坤舆万国全图
天圆地方
资料一:明末清初的士大夫普遍认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学术源于中国。
资料二: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他们视西方为未开化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远高于西方文化。
思考:1、两则材料相比,对待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会有什么影响?
2、与以往“西学东渐”比,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是怎样进入中国的?
1、清初统治者和士大夫普遍视西方为“夷狄”,坚持“华夷之辩”,主张中国文化高于西方文化。这种观念不利于引进西方文化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西学中源说”则具有双方面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说,学习西学就是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阻力会减小。从消极方面说,从中国的固有文化也能发展出新的文化,自然也就没有学习西学的必要。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阻力会增大。
2、与以往“西学东渐”比,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不是通过知识分子和平传播到中国的,而是伴随着武力进入中国的。
?请你结合他们的主要事迹,来说一说为什么他们被认为是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人物
主要事迹
林则徐
魏源
容闳
郭嵩焘
设立译馆,翻译书籍,组织编译《四洲志》
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
出任驻英公使,刊行《使西纪程》
二、梦醒时分——开眼看世界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P111)
对中国前途充满忧患意识,都有世界眼光,往往不为主流社会接受
三、梦之觉醒
——对外开放,走向世界
2、“开眼看世界”的作为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3、近代中国人从梦的惊醒再到梦醒时分的作为,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国家或个人角度)
树立忧患意识、认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世界交流
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叙》
思考:《海国图志》体现了魏源的什么观点?
师夷长技以制夷
资料:《海国图志》成书后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只印了1000册左右,有人甚至主张将其付之一炬,因为书中有对西方国家的赞美之词。然而,就在美国军舰打开日本国门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一位日本思想家读到《海国图志》,发现自已与魏源的观点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十分惊叹。
说一说:对于《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遭遇,你有什么评价?
当时的中国人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没能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完全清醒,这也为中日两国以后不同的国家命运埋下伏笔。
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