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新闻宣传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性新闻宣传,是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单元。笔者认为,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县级新闻宣传工作,应把握好“五度”。
一要把握好“热度”,使新闻宣传成为群众了解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新形势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县区新闻报道虽然所报道的地域相对较小,但新闻采写者的眼界不能小。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民众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对政府依法行政、公正透明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县级新闻宣传必须着眼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和全党工作大局,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入手,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紧贴全县的发展实际回答现实问题,紧贴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解疑释惑,既要告诉公众社会出现了哪些问题,更要指导他们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帮助民众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二要把握好“尺度”,增强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能力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最终还要体现在群众的接受程度上,高高在上的说教,只会令群众厌烦。县级新闻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尺度”,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准确领会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意图,正面宣传要实事求是,不文过饰非,虚报浮夸;批评报道要适时适度,注意分寸,把握时机,力求准确,符合实际。二是要在吃透上情、服务群众上落实好“三贴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能力。
三要把握好“角度”,提升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受众往往是靠媒介提供的新闻信息来认识社会的,如果县级新闻把握不好角度,就会造成受众对社会认识的偏差。县级新闻宣传只有遵循新闻规律,契合受众心理,把群众期盼的与我们要说的结合起来,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入耳入脑入心,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县级新闻工作者必须练就一双“新闻眼”,善于总结时代特点、时代精神,分析、判断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别是要及时抓住当前亟待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问题;抓住中央、省、市精神在基层落实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没有得到认真解决或解决得不彻底的问题,把自己的新闻观点通过新闻事件表现出来,力争在为群众服务中引导群众,在与群众互动中形成共识,从而来调动群众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要把握好“广度”,拓宽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当前,县级新闻报道,一般都是以反映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解读党委、政府一个阶段的工作成绩和工作经验,反映一个乡镇、村组、单位、团体的面貌和变化的消息、综述、通讯类非动态报道为主。采访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指派式、邀请式、由头式。使新闻报道在可读性上受到局限,容易出现写法模式化、内容数字化、新闻概念化等倾向,弱化了新闻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对县区新闻工作者来说,要克服这一缺陷,就要摆脱单纯依靠材料,在汇报材料中找新闻的“瓶颈”,把新闻触角向以下三个方面延伸:一是在采写内容上要改“官本位”观念为“平民化”视角,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让普通群众成为版面、镜头的主角。二是在采写手法上要尽量减少经验式、材料式、数据式新闻和“近几年”、“日前”、“最近”等模式化的新闻,既有消息,又有评论,还应有专题报道、通讯、特写等,使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三是在报道形式上要放阔视野,多途径搜集,多形式深入,多层次挖掘,去发现生活中最新鲜、最感人、最生动、最有趣的新闻事件,努力增强新闻的生动性、感染力。
五要把握好“深度”,提高新闻报道的“含金量”
要搞好县级新闻报道,既要有“面”的宣传,也要有“点”的声音,更需要增加深度报道。一要注意全县的重点工作,抓住事关全县改革发展全局、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多出有深度、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二要在挖掘题材上下功夫。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实践,是产生宣传报道的不竭源泉,只有不辞艰辛,“沉”到人民群众之中,沉入基层一线去观察、去思考、去挖掘,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变化,使宣传丰富多彩、鲜活生动,从而提高宣传的深度,达到引导舆论影响受众的效果。
加强县级新闻宣传工作的几点浅见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对于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
对如何做好我市新闻宣传工作的几点意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