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读出情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活动,其重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通过语言内容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规律的发现,以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学定教,以人为本”教者的指导,就在于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用语感去连接课文与学生的感觉,读出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走进作者心中。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以明确的目标、多样的方法,相机地点拨、及时地调控,把学生带进神奇的境界。
一、入情入境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想象。学生的语言特征是词语概念总是和事物表象紧密结合着的。针对这样的特点,可以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模拟再现生动的生活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这是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使学生受到感染。如笔者在教学《荷花》一文时,通过多媒体放映出一池美丽的荷花。把学生带入其中,去感触各种姿势如梦如幻的荷花,感受大自然神奇的美。再加上教师的范读,通过语言感染,让学生学得认真,读得动情,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激趣启思
兴趣使学生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成为可能。因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构建的过程。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自终决定着阅读的目标、任务、方式和效果,应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文本、作者交流,接受文本丰富内涵的影响,可以跨越时间、空间,感受到古往今来的人物、景致以及世界各地的美好风光,多有乐趣。长此以往,这种乐趣转化成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因此,激发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乐于读书,在读中开启思维,收获知识。然而文字比较抽象,笔者借助课文插图、实物、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惑进入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如《第一场雪》教学开始,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下雪的场景,学生很快进入情景,激起了学生读文的欲望,于是笔者就顺势引导学生到文中感受。学生通过读文和讨论,不仅在心中勾画了大雪的美,还了解到了冬雪的
在阅读教学中读出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