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舰船-历史
15世纪后,火炮逐渐成为欧洲风帆战舰的主要武器。17世纪中叶,开始依甲板层数和火炮数量给战舰分级。一,二,三,级舰火力力量强,作战时排成一线战列进行射击,故称战列舰,它们构成海军的基本战斗核心;四,五级舰火力较弱,但航速较快,被称为巡航舰,其使命是进行侦察和在海运航线上活动;六级舰主要用于通信勤务。
第二章:军用船舰
战列舰
巡洋舰
航空母舰
驱逐舰
护卫舰
巡逻舰
补给船
潜艇
战列舰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由于这种军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另外,Battleship(战舰)跟Ships of the Line(战列舰)不可混为一谈,战列舰是战舰的一种;而战舰不一定是战列舰。
巡洋舰
巡洋舰(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以及能胜任多种任务的多样性。历史上,巡洋舰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协助。但是在现代这个区分已经消失了。
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吨至20,000吨左右,现代巡洋舰装备有导弹、火炮、鱼雷等武器。有些巡洋舰可携带反潜直升机;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
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简称“航母”、“空母”,前苏联称之为“载机巡洋舰”,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中文“航空母舰”一词来自日文汉字。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舰队中的核心舰船,有时还作为航母舰队的旗舰。舰队中的其它船只为它提供保护和供给。
补给舰
用于对航行中的舰艇进行海上补给的勤务舰船。又称海上补给船。有综合补给船、油船、水船、弹药船、军需补给船、潜艇供应船等。排水量数千吨至数万吨,续航力数千海里至1万海里以上,自给力90昼夜以上。其对航行中的舰船实施海上补给的方法,有横向和纵向航行补给以及用舰载直升机进行垂直补给。被补给舰船须有相应的接收设备。它能使舰艇减少对固定基地的依赖性,增大作战半径和机动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国家利用运输船舶改装或专门建造了一些航行补给船。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能在航行中同时补给油、水、弹药、食品和其他物资的综合补给船;还出现了快速支援舰、导弹支援舰;有的航行补给船具有夜间航行补给能力以及修理、医疗等保障能力。
巡逻舰
巡逻艇吨位小,航速高,机动灵活,排水量通常为数十吨至数百吨,航行速度30到40节,有的可达50节,续航能力500-3000海里。有些快艇还加装20至76毫米口径舰炮,吨位较大的快艇还可能包含水雷、深水炸弹等。搭配的感测系统有搜索、探测、武器控制、通信导航、电子作战等。
潜艇
潜艇是一种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也称潜水艇,是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潜艇在战斗中的主要作用是:对引陆上战略目标实施核袭击,摧毁敌方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消灭运输舰船、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执行布雷、侦察、救援和遣送特种人员登陆等。
军用舰船历史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