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 ─ 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新授课
②时间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PPT课件等。
。
4.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心脏搏动的声音。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学生回答问题)
播放心脏跳动的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过没有,心脏时刻不停的搏动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可能的答案是,能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若答不出来,简要讨论。)
教师小结:对。大家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的吗?血液循环路线如何?对人体有何意义?
血液循环(板书课题)
教师:让我们来尝试血管捆扎实验。请按照课本的提示,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完成。(教师分发绷带,小组成员配合完成探究试验,时间约2分钟)
教师提问:①你发现了什么现象?②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小结:这些现象都说明,动脉把血液带离心脏,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
教师引入下一部分内容:动、静脉之间还有其他联系吗?回忆前面学过观察小鱼尾鳍血流情况。体会动静脉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教师:同学们看清楚小鱼尾鳍内血液是如何流动的吗?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再来加深印象。(播放课件中的电影,约1分钟。)
教师提问:①我们如何区分小鱼尾鳍内的动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投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