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结构与构造浅析
摘要:白族在全国都有分布,其中居住在云南的白族是最集中的。在本次论文里面,我将与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为例,剖析白族民居特点及建造技法。文章中简要交代民族的起源与发展,对环境和气候进行分析,着重介绍白族民居构架类型和建造工艺,从而了解白族建筑的构造特点及其与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后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白族民居建筑;结构特点;建造技法
传说,时候有兄弟两人,叫做盘古和盘生。在一次出海捕鱼时偶然捕获了龙王太子,龙王因此暴怒,连降七年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湮灭了日月,天地瞬间陷入黑暗。兄弟俩杀了龙王自己创造天地,因变得不完整,就用云来补天水来填地,但是天地任然摇晃不稳,于是兄弟两就搬来四座大山和四只鳌鱼顶住天地,天地最终造好后,但是二人却一同死去。洪水中,有兄妹两赵玉佩和邰三妹藏在金鼓里躲过灾难,结成夫妻,生子繁衍后代,这就是居住在苍山之下,洱海之边的大理白族来源的传说。虽然白族在全国都有分布,但最为集中的确是在云南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这里是白族人民最为集中的居住地。这里主要有山地、平坝、河谷三种地形,因为这里属于高原季风气候,有干湿季之分而无冬夏之别,除部分河谷地带和高寒山区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四季如春之称。
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结构属于中国木结构体系,是很具代表性的木骨泥墙式的土木建筑。它基本上传承了云南汉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又自有发展,把木结构的力学和美学性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许多过去大户人家留下来的房屋中,不难发现许多官式与民式结合的影子,这是由于历史上云南远离汉封建文化中心,受建房等级制约相对较小而造成的。大理现存很多明代、清代民居,而且保护地很好,如今仍在使用。其中不乏许多封建豪绅与官吏的大宅,结构复杂讲究,装饰精美,构造灵巧;同时在众多普通民居之中,可以体会到最简洁的木结构的风采,而且这正是传统民居结构的精华所在。以下就从不同方面对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进行表述与分析。
1大门
大门是白族民居中的重点装饰之一,她所占地位非常重要,相当以“脸面”,作为白族民居庭院“龙头”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院落入口的“三滴水”门楼,即在物质层面上起到出入开闭、实用安全的作用,又在精神层面上起到彰显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作用。她的造型及其讲究、复杂,这也彰显了雕刻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画工。透过大门, 我们可以看到主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主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大理民居中,“家”的观念,院落成为家庭活动的中心,在大理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住屋形式中,注重装饰成了白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点。作为家庭生活表征开端,门成为民居装饰的重点。基于不同的文化心理,人生地位的情感,在民居的大门装饰中显现出来。“门楼”是民居总入口的标志,常作为不同空间环境的转换点,它不仅限定了每个建筑空间环境的范围,而且形成了这个空间的开始以及前一空间环境的终结,白族民居的大门按规模可以分为两大类:
(1)有厦大门。有厦门历史悠久,从形式上相对于无厦门,他要复杂些。一般家庭都用“一滴水”的平头式的简单结构,于“三滴水”结构为主的则是官宦人家,不仅装饰华丽,结构也较为复杂。所谓滴水,指的是白族对瓦屋面的称呼,比如,“三滴水”大门,即由一高两矮两层屋面组成,形式与三间牌楼上部的做法较为接近。(2)无厦大门。无厦大门是到清末民国时期才出现的形式,简洁大方一般商人较喜欢这类形式的大门,显得庄严得体。(3)庭院。庭院有漏角天井和天井之分。漏角天井是指正房或下房两侧较小的庭院;天井是指正房前面的大庭院。(4)房屋。白族民居从布局上也是属于“一颗印”形式的建筑。根据功能布局,有正房、下房、厢房之分,也就是三个开间两层楼的结构。正房,一层中间时会客议事厅,两侧次间为卧室,右侧是老人居所,左侧是新婚夫妇的居所;楼上一般不住人,中间供奉祖先、菩萨、神灵等,两侧次间是储藏室,储藏粮食杂物。(5)照壁。与大门相似,在正房或大门之外,按形式可以分为三滴水、独角、带窗洞三种。三滴水照壁,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的都可以用,而独角照壁和带窗洞照壁只有官宦人家才可以用。带窗洞照壁规格最高,其中,窗洞就是祭祀的神龛,用来祭祀天地神灵。(6)房屋布局。房屋布局有:一坊布局、两坊布局、三坊一照壁布局、四合五天井布局和六合同春五种。1)一坊布局。也叫独坊布局,通俗的讲只有一间正房和照壁围合而成,房间里面布局和上面所述的房屋是一致的。2)两坊布局。两坊布局,就是一间正房,和一间坐西向东的厢房,其他地方是爱芳捉着照壁或者是围墙。3)三房一照壁布局。所谓三坊一照壁就是,由正房一间,厢房两间还有正房对面的照壁围合而成。4)四合五天井。四合五天井,如其名就是四合院加上五个一大四小天井。一正三厢围合而成,中间一个大天井,也就是主要的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结构与构造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