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孤独的割麦女》:一种音乐美学的解读.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维普资讯
第��卷�第�期�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月�
���.�����.�����������������������������’�������������.�����
《孤独的割麦女》:一种音乐美学的解读�
贺家乐�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摘�要��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堪称英诗作品中以文述乐的典范。这首抒情短诗以音乐语言的非�
语义性、时间性及空间性与诗歌语言的契合为前提,通过民谣诗体、修辞及意象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丰富的音�
乐性。�
�关键词��华兹华斯;�音乐语言;�诗歌语言;�民谣体;�音乐性;�《孤独的割麦女》�
�中图分类������.���文献标识码����文章�������—������������—����—���
《孤独的割麦女》是华兹华斯早期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诗人不仅在读者面前呈�
现了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田园风景画,而且让读者听到了一曲凄婉哀怨的民谣,诗中蕴涵着丰富的音乐�
性,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乐。但人们对这首诗的关注仅至于音乐性这一表层的显性特征,且局限于对�
节奏和音韵两方面的分析,而诗中深层隐藏的音乐美学特征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本文拟从音乐美学�
的角度,阐释这首诗中音乐性表现的途径,并探究其音乐性产生的前提条件,即音乐语言的非语义性、时�
间性及空间性与诗歌语言的契合,使音乐性的产生成为可能。�
��音乐性表现的途径:体裁、修辞及意象的结合�
�.��民谣诗体�
任何好的文学作品,无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就内容而言,诗中叙述的是:一位苏格兰少女�
独自在田间劳作,边割麦子边唱歌。在诗人所处的时代,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劳动场面。但为什么这种�
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能成为诗人的创作题材�我们可以在华兹华斯为《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写的序�
言里找到答案。他认为诗的题材应是田园生活,诗的语言应为真挚单纯的语言;诗的目的是抒发情感、�
歌颂自然和人性����。这些创作主张在《孤独的割麦女》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在诗的题材上,华兹华斯以农村的质朴对照宫廷的虚伪。他说,诗歌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平凡生活�
的变故和际遇”,接近“美丽而永恒的大自然生活”或“朴素的乡村生活”����。只要题材恰当,哪怕是�
社会上最缺乏教育的阶级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作为诗歌描写的对象。�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浓重的笔墨着力渲染割麦女的歌声,因此以音乐形式表达这一内容似乎顺理成�
章。“一般人认为文学描写比较具体,音乐则比较抽象。门德尔松则认为,文学比较抽象,音乐才具体,�
音乐叫人直接感受,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另外什么样子。”����作为诗人,华兹华斯用诗歌语言代替�
音乐语言,谱写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诗体的选择至关重要。中世纪晚期,欧洲许多地方出现民谣诗体,从��世纪起,这�
种诗体尤其盛行于苏格兰。��世纪以后,许多著名诗人,如柯勒律治、歌德等都曾模仿过民谣诗体的形�
式及风格。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传统民谣诗节由四行组成,单行为抑�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贺家乐�����一�,男,

《孤独的割麦女》:一种音乐美学的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22x3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