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比灵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缺血变化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西比灵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脑缺血变化的影响。方法 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舒张末期流速(vd)等参数的变化;同时观察颅内血肿大小及周围水肿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脑出血后两侧各血管vm均降低,但血肿侧较对侧更为显著;干预组显示,西比灵可使脑出血后血流动力学参数(vm)的改变程度减轻,血肿及周围水肿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 )。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西比灵(氟桂利嗪)10 mg,每日一次、晚间口服,昏迷患者鼻饲。
观测指标
tcd检测采用安科公司生产的asu—128dp型tcd(序号s/n98060095),监测时间为发病后21 d内、每3天监测一次。通过颞窗探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血肿侧及各血管平均流速(vm)的变化。
ct检查发病后第1~2天、第10天、第21天检查头部ct了解血肿量及周围水肿带的变化,采用盲法评定出血量+水肿带的体积,并按多田氏法[π/6×长轴×短轴×出血层面(或水肿层面)高度]计算相应的体积[2]。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数据均采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对照组与干预组不同时间段tcd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发病后21 d内各时间点监测的脑动脉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以变化最明显的平均血流速度(vm)为最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
脑部ct动态观察结果
血肿体积变化两组间同期血肿体积比较,干预组总体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
血肿+水肿带体积变化西比灵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引起的脑水肿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照组血肿加水肿带的体积明显大于同期干预组(p ),与tcd动态观察结果相一致,与国外有关研究一致,说明西比灵在不扩大血肿面积的情况下可减轻脑水肿[4]。其可能机制为:一方面它既能抑制细胞内钙从钙库释放,又能抑制异常钙离子内流,减少脑细胞钙超载减轻脑细胞水肿;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微循环而改善脑血流[5]。
综上,高血压脑出血后及早使用西比灵可控制和减轻脑水肿,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对保护脑细胞及改善临床伴随症状有明显效果。tcd作为一种简便、价廉、安全的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缺血变化情况进行连续监测,有助于了解患者脑灌流量,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并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
西比灵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缺血变化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