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大院特色
先后开放的这四处晋商大院倒是各具特色,交相辉映:
乔家大院完全是城堡式的建筑,院墙高大如城墙,以前更夫行走其上,清脆的梆子,声闻方圆十余里。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整座大院结构呈“喜喜”形。
渠家大院在建筑形式上十分讲究。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石雕栏杆院、十一踩木制牌楼和包厢式戏台院号称“四绝”。光是看屋顶的形制就极丰富,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各不相同。院与院之间均有牌楼相隔,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透露出些许书香之气。
曹家大院充满富贵气度,整体结构是篆书的“寿”字形。主体“三多堂”,取多子、多福、多寿之意,由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还分别建有亭台,这在以平房为主的北方民居中显得尤为突出。
王家大院特色
王家大院建在山坡上,远望是海拔2000米的绵山山脉,近处有小河流淌;前后院落每一进都上一高度,极具层次感。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刻异常精美,建筑构建无不精雕细刻,每个门墩、石础都堪称艺术品。尚在修整中的高家崖、红门堡建筑群气势宏伟,不日即可向游人开放。这些宅院被称赞“汇宋元明清之法式,集江南河北之大成”,从中足可领略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妙。
伦理学、民俗学的缩影在建筑中无处不在。大院封闭的整体结构,主次分明、内外有别的房舍布局,都能在封建意识形态的礼制、等级、纲常中找到对应。大院里也有民俗风情的尽情展示:寓意富贵吉祥的装饰图案花样层出不穷,包涵儒家教化内容的传说故事场景无处不在。晋商文化交织其中从地图上不难发现,这些精美恢弘的大院都密集于晋中盆地。
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物资交换的要冲,加之晋中南地狭人稠,外出经商谋生自然成了许多人的选择;勤俭、诚信、团结的作风,严密、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一步步将晋商的事业推向高峰。晋商极少举家迁移至他乡,往往一人在外苦心经营,留家眷在原籍,讲究的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于是便有了那么多奇迹一般的大院,它们的豪华气派是晋商实力最好的证明。也有人从大院高墙深宅的建筑形制中看出了晋商的保守自闭、墨守成规。实际上,营造豪宅的行为本身就是一处致命伤:晋商资本大量流向土地,不利于商业资本向近代资本发展。尽管有着让今人也赞叹不已的经营思想、管理体制,但明清晋商终究是封建商人,遭遇纷乱的时代,衰落不可避免。
①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乔家大院是最早修复开放的一座晋商大院,更因为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蜚声海内外,几乎成为晋商大院的代名词,甚至连许多从未到过山西的外地人也知道:“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专家们称:乔家大院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由小本生意起家,从闯荡口外的小伙计成长为垄断包头商业的大财东,包头城至今仍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俗语。乔氏家族的产业在第二代创业人乔致庸手中继续发扬光大,达到鼎盛,商行、银号开到了京津、东北、长江流域。徐珂《清稗类钞》中估计乔家共有资产四五百万两,事实上乔家的各类动产、不动产加起来应该有数千万两之巨,大约相当于现代的近百亿资产,这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
乔家大院历经三次大规模兴建、扩建始成今日格局,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六十余年。乔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为六个大院,内
晋商大院特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