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王素文 吕中辉
本文从锻炼心理学的角度, 就近年来国内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领域中的
一些研究热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最新进展做一研究评述。
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 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
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
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决定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功效的主要因素有:
喜爱锻炼并感受到锻炼的乐趣、选择中等活动强度、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 20-30
min、每周 3 次或 3 次以上和有规律地坚持锻炼;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有坚持程
度、喜爱程度和锻炼时间三个锻炼维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性的独立贡献 , 而锻炼
次数、选择强度和主观感觉三个维度则没有显现出独立于其它维度的贡献。 健美
操锻炼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持续 10 周的 60 min 中
等强度的健美操锻炼产生的效益最为显著。 健美操锻炼的时间因素对自我效能感
具有显著作用 , 而强度因素对心理健康方面有显著作用。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与心理健康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问题存在负相关关系。师
范大学生经常锻炼群体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高于非经常锻炼群体 , 呈非
常显著性差异。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和治疗心理疾
病。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参与课余体
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 经
常参与体育锻炼可减轻肢残人对身体健康的担忧, 提高对自身身体活力认识的功
能;体育锻炼虽不能改变肢残者对身体吸引力的认识, 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
身体自我价值感, 并显著提高对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积极评价, 尤其对有运
动经历的肢残运动员比普通肢残者表现得更为突出。 体育锻炼能够对肢残者整体
自尊、生活满意感产生较为显著的积极影响。
 体育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 选择集体锻炼
形式和锻炼类型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更为突出。
 体育锻炼强度、运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强度对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心
理健康水平的程度因体育锻炼强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
的心理健康效应明显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 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大学生有较好的
心理健康效应。运动量和锻炼持续周期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交互效应显著,
锻炼持续周期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有显著的主效应, 不管锻炼持续周期如何
不同, 运动量对焦虑因子都有影响。 运动量在抑郁因子上的主效应不显著, 但运
动量与锻炼持续周期在抑郁上交互效应显著。不同的运动量组别对大学生的体、
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因子等有显著性差异。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只有适宜的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所采用的锻炼方法和手
段不科学, 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 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主要
表现为心理耗竭和锻炼依赖性。 心理耗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shangni990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