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耳疖
一、概述
1、中医病名: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特征。
古代医籍中尚有“耳疔”、“黑疔”等别称,如《外科证治全书·卷二》中说:“耳疖生耳窍暗藏之处,色黑形如椒目,疼如锥刺,引及腮脑,破流血水。”
2、西医病名:外耳道疖
二、诊断要点
多有挖耳史。
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严重者牵引同侧头痛,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等症。
二、诊断要点
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状,肿甚者可堵塞外耳道。脓肿溃破后外耳道可见脓血。
三、鉴别诊断
脓耳
骨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
四、病因病理
多因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风热邪毒乘机侵袭,阻滞耳窍经脉而为病。
五、分型论治
主证:耳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伴患侧头痛。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患侧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状。
证侯分析:挖耳伤及肌肤,风热邪毒乘机侵犯耳窍,阻滞经脉,气血凝聚,故耳道红肿疼痛,隆起如椒目状;耳部经脉多连头部,故病情较重者可牵引同侧头痛;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乃风热之证。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加减。
湿热邪毒壅盛,引动肝胆湿热,循经上乘,蒸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而致耳道红肿、疼痛。
耳疖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