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兰州南北两山景区建设规划
【摘要】本规划从生态文明视域出发,对兰州市自然环境现状与生态限制性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兰州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从城市整体风貌层面提出未来兰州南北两山景区建设总体规划。本规划坚持以自然和文化资源带动周边,以市场带动发展,大力提升景观质量,突出兰州“山―水―林―城”特点。本规划将南北两山划分为12个景区,其中包括四个具有景观价值的特色景区,五个以风景游览、运动健身、科普教育和休闲养生为主的游憩型景区,二个分别为黄河入城口和出城口的生态型景区,一个以烈士陵园为主的纪念型景区。本规划对于提升兰州城市形象、丰富兰州文化内涵、保障兰州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景区建设规划;地域文化;生态文明;兰州南北两山
1引言
兰州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和黄河上游资源富集中心,也是东西部交流合作和联系中亚、欧洲、中东及南亚次大陆的重要通道,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治理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特别是目前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为兰州市不断增强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兰州是一个典型的河谷盆地型城市[3],黄河呈东西向贯穿市区全境,构成城市环境的主脊,南北两山作为南北向界面,将城市限定在带状空间内。“两山夹一河”的地理格局,很好地体现出山水城市中的“边缘效应、闭合及尺度效应、豁口及走廊效应”[4],是将兰州建成独具特色城市的物质基础[5]。兰州南北两山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不仅反映在建设规模与空间布局上,也反映在景观品质、文化内涵、服务功能和生态经济等多层次的需求上[6]。随着兰州在我国西北地区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城市职能也由工业重镇向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与集散中心等复合型职能转变,对城市形象、生态环境、旅游服务等功能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兰州南北两山生态建设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绿化建设,而成为提升两山景观质量和丰富两山文化内涵的多功能综合性建设[8]。2014~2015年,本项目组受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委托,在多次实地踏勘的基础上,从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着手,结合兰州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地域文化特色,从城市整体风貌层面提出未来两山景区建设总体规划。这对于提升兰州城市形象、丰富兰州文化内涵、保障兰州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生态限制性因素与地域文化特征
自然环境概况与生态限制性因素分析
兰州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北纬35°34′20″~37°07′07″,东经102°35′58″~104°34′29"之间。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南北群山对峙,层峦叠嶂。地质构造属祁连山东延部分。黄土山地、梁状丘陵及河谷川台阶地共同组成支离破碎的地貌单元。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2%,地形相对高差在150~300m之间,坡度一般在25°~35°之间。其中,南山区海拔1560~2171m,坡度由东向西逐渐趋于平缓。北山区海拔1545~2052m之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水土流失严重。兰州属于半干旱温带草原气候,℃,≥10℃的积温为3242℃,无霜期179天,,,,其中南山区属于干旱草原地带最北端,是甘肃省400 mm降水的临界线;北山区属于半荒漠地带,年降水200~300mm。兰州过境水资源比较丰富,南北两山生态建设用水全部取自黄河水。兰州地下水含盐量高,多为苦咸水。地表水资源匮乏,大部分属暴雨洪水。地带性土壤为黄土母质上发育而成的灰钙土。南山多为暗灰钙土和典型灰钙土,北山为淡灰钙土。%以上,~%,%。降水、植被类型、母质、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分布有重要影响[9]。兰州市自然植被以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为主,种类贫乏。天然植被以禾本科、菊科植物为主,其覆盖度阴坡在30~50%,阳坡在20~40%。常见的有锦鸡儿类、中国枸杞、蒙古莸、红砂、白刺、霸王、碱蓬、蒿类、骆驼蓬、本氏羽茅、黄花补血草、芨芨草、野韭菜、莳萝蒿、阿尔泰紫菀等,人工栽植的树种有侧柏、刺槐、柠条、红柳、紫穗槐、沙枣、白榆、油松和一些经济果树[10]。
地域文化特征与特色文化品牌建立
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涵盖了兰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反映了兰州的形成和发展,继承了兰州的历史与文脉[14]。首先,黄河文化形塑了兰州文化的灵魂,荟萃了陇原黄河流域文化的精华。兰州自古就是农牧重地,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以及作物栽培均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应了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和蓬勃发展,与中华核心文化一脉相承。其次,兰州是丝绸之路重
生态文明视域下兰州南北两山景区建设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