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教案
绪论(4学时)
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断限和社会属性:
1、断限:1840――1949年
(1)上限:介绍史学争鸣
国外学者的观点: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提到宋代、明清之际、1644年清军入关或康熙时期。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1839年说”、“1840年说”、“1861年说”、“1905年说”等。
(2)下限:
传统与习惯说法1919年,高校教材与教学采用。
学界主流是1949年说,胡绳、刘大年、荣孟源等持这种观点。此观点的提出较早,如荣孟源在1956年写的“关于近代史分期问题”一文,就明确表示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从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见;1956、7教育部审定的《中国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大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的前言《说明》中就认为“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上,都应把这个时代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1913年开始使用的中学历史教材也按此观点编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应该说得到了基本公认。但是从高校教学习惯上,一般还是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把这段历史划开,前半段作为“中国近代史”。后半段归入“中国现代史”。也就是说,只把旧民主主义阶级归入“中国近代史”,而把新民主义革命阶段归入中国现代史。我们也持后种观点,因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成立才告结束,其中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个明显的断限,前后的革命领导者不同,前是资产阶级领导,称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之,这110年社会性质相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相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相同(反帝反封建,解放战争时期增加提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因此,把这段历史作为一个时期的两个阶段比较合理。不过,你们的教材以及课时安排(大学基本上)仍是采用传统观点。
2、社会属性:
“近代”的含义:严格说来,中国近代史的“近代”这个词,并不是社会发展史上指称某一确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概念,它仅仅是一时间概念。“近代”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应有三种互相联系、明确而严格的含义:一是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看,应是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劳动;二是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把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到统治阶级的高度;三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国家代替了封建君主制度国家。
所以,世界历史是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历史开端的标志。
但中国情况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端,并不是由于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关系的程度,因而导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就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样。而主要是由于外来的侵略。引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把中国推到一个与过去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个社会虽然后来也产生了资产阶级,也曾有过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阶段(中华民国),但是难以说它是一个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从中国历史发展阶段来说,它约略地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这样说来,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个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历史。
总之,中国近代历史不是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其社会属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和古代史相比):
1、历史变化非常迅速和剧烈。
中国古代历史时间漫长,内容丰富,但从历史发展的宏观方面,也就是生产方式、政治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看,应该说是处于长期相对停滞的状态,变化非常缓慢,外国一些学者对此大感惊异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叹“中国真是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尔曾这么说:“中国历史本身没有什么发展,因此我们不必再与闻该历史的各个细节方面。”当时德国还有学者说:“在我们面前的中国它没有过去,而是一个我们古代就认识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样存在的国家。”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朗克(1795-1886)的说法更典型:“中国人民永远静止的人民”(见《中外文化交流史》页118-119)当然,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偏见,但确也反映出,与外国古代历史相比,中国古代历史变化较小。中国近代历史就不一样了。算到新中国成立也不过110来年的时间,而历经新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阶段,可以说是飞跃式的变化。除了社会性质,革命阶段的变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现出来,譬如,单说我们要讲的近代80年中,就发生了不下十余起震荡全国甚至有国际影响的战争、事变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争。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变化之剧烈,我们学习当中应注意体察。
2、变化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产生
中国近代史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