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法减少椎管麻醉后腰背痛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穿刺法减少椎管麻后腰背痛的效果。方法:选择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拟行腰-硬联合麻醉患者300例,随机分为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法(P组)150例和与脊柱垂直法(C组)150例,分别于麻醉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随访观察记录两组腰背疼痛情况。结果:P组第1天、第3天、第7天腰痛疼痛情况为25例、11例、3例,发生率为17%、7%、2%,C组为56例、34例、8例,发生率为37%、2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穿刺法可明显减少椎管麻醉后腰背疼痛的发生。
【关键词】椎管麻醉; 穿刺针斜面; 脊柱平行法; 垂直法; 腰背痛
doi:.1674-
腰背疼痛是椎管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它与穿刺的器具和穿刺技术有关。正中直入法是硬膜外穿刺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穿刺时穿刺针斜面多朝向头侧,即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垂直。笔者采用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法行硬膜外穿刺,并与传统的与脊柱垂直法相比较,观察其减少麻醉后腰背疼痛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拟行腰-硬联合麻醉患者300例,ASAⅠ~Ⅲ级,年龄18~86岁,体重45~83 kg,女147例,男153例,排除既往有腰背痛病史、脊柱畸形、脊柱外伤及有椎管麻醉禁忌者。穿刺间隙取L2~3或L3~4间隙。所有患者都穿刺顺利,无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者。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法(P组)150例和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垂直法(C组)150例。
操作方法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均开放外周静脉,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患者取左侧卧位,确定穿刺点位置后,打开麻醉穿刺包(所有患者均应用山东洁瑞一次性腰-硬联合穿刺包),戴无菌手套,用2%碘酒一遍皮肤消毒,75%酒精两遍脱碘,铺巾后用带6 针头的5 ml注射器在选定穿刺的椎间隙以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导针穿刺皮肤,然后用16 G硬膜外穿刺针沿导针导刺点行硬膜外腔穿刺。
P组采用穿刺针斜面朝上(即与脊柱方向平行),依次穿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有落空感后以5 ml玻璃注射器用空气阻力消失法确定穿刺针位置进入硬脊膜外腔,后穿刺针位置保持不变,针体顺时针方向旋转90°,使穿刺针斜面朝向头侧,以注射器回吸无脑脊液流出,注气无阻力后可确定穿刺针位置仍在硬脊膜外腔,从硬膜处穿刺针中置入26 G脊麻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刺破脊膜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脊麻药物。脊麻成功后拨去脊麻针,行硬膜外导管置管术。置管前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是否有裂痕或残缺,经穿刺针将导管插入到硬膜外腔,导管穿过针口3~5 cm时,一手顶住导管,另一手将穿刺针退出。导管在硬膜外腔的长度以3~4 cm为宜[1]。固定导管,嘱患者取平卧位,操作完成。导管固定完好后可根据手术需要注入局麻药,施行腰-硬联合麻醉。
C组穿刺时针尖斜面朝向头侧(即与脊柱垂直),穿刺针经过层次与P组相同,穿过黄韧带确认进入硬脊膜外腔后,行脊麻及硬膜外置管术,脊麻方法及硬膜外置管方法与P组相同。所有病例术后均拔出硬膜外导管,不行硬膜外镇痛。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操作
穿刺针斜面与脊柱平行法减少椎管麻醉后腰背痛的临床观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