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公安局文峰路派出所的名称来源于2009年建所时的办公地点——文峰路(现已更名为珠江路),而“文峰路”的则是来源于在滁州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意义的文峰塔。
滁州文峰塔是明朝万历年间滁州郡守丁士奇于1588年捐俸集资所建。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砖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为青石所砌须弥座,塔身内嵌杉木柱数十根,塔门朝西,外廓塔层之间以砖雕檐,斗拱组成的塔檐相隔,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顶。外廓塔壁和内室塔壁组成套筒式结构。四面开砌拱券洞门,以供凭览;洞门之上有砖雕塔匾,图案花纹精美细致;塔顶置宝瓶,为圆锥形汉白玉雕成,通高近三十五米。塔内设有旋梯可以登塔俯瞰滁城,后因年久失修塔门封闭。宝塔建好后,塔旁修建两层木楼书院一座,初为文昌阁,后为鸿逵书院,至新中国成立前仍置“书报任人观览”。
滁州建塔还得从滁州郡守丁士奇说起,丁士奇,号春塘,顺德举人,万历十六年任滁州郡守。丁士奇为人宽厚仁爱,豪爽仗义,清正廉明,关心百姓。他上任的那年,滁州发生饥荒,他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用于赈灾,并在滁城四关镇分设粥厂,为老百姓施粥,因此许多人都活了下来。同时调动军队在滁城四门加强戒备,防止盗贼入城,深受百姓爱戴。丁士奇上任后见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山灵水秀,人文荟萃,名人名宦辈出,唐代韦应物,宋代欧阳修传世之作皆出于滁州,但到了明朝“文运稍不振于古”,一心想在滁大展宏图,重振文风,经风水学者点拨,认为滁城扩建后,“西则诸峰环峙,青翠万叠;南有玉带环抱,天然环壁。但东南微缺,宜修补之”。所以,丁士奇捐俸集资修建了文峰塔,意在接巽(东南)方地脉英奇之秀气,以振文运。文峰塔原名“文笔峰”塔,取“文峰塔尖尖,滁州出状元”之意。果然,不负丁郡守之望,万历壬辰年(1592年)滁州出了个文进士贾岩,武进士张鹏羽。
文峰塔建好后,巍峨屹立在滁城中心近400年,成为滁州乃至江淮之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重要标志。可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却让古塔遭受了彻底的毁灭。1966年8月底的一个晚上,
“革命造反派和红卫兵”以破“四旧”的名义,对文峰塔伸出了可恶之手,在汽车和拖拉机的呜咽低沉的轰鸣声中,矗立在滁城已
“文峰”的来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