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清史列传》点校序言.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清史列传》点校序言

王锺翰


《清史列传》八十卷,不着编纂人,又无序跋,莫详来源。从其书以清史命名,全书共分八门(一、宗室王公;二、大臣(《画一传档正编》,《续编》,《后编》,《新办大臣传》,《已纂未进大臣传》);三、忠义;四、儒林;五、文苑;六、循吏;七、贰臣;八、逆臣)来看,自来学者都认为它的稿本来源就是出于前清国史馆历朝纂修的大臣列传,只不过选录其中约三千人,分门别类,依时间先后,编排而成。时在民国初年,故又改“国史”而为“清史”,视为理所当然之事,似无异辞的了。
夷考其实,亦不尽然。近年来我据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国史馆纂修的大臣列传稿本以及《满汉名臣传与《清史列传》互相校勘,发现《清史列传》一书的稿本来源,直接抄自原国史馆纂修的大臣列传稿本的为数固不少,而间接从《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过录的尤不在少数。我们知道,《大臣列传稿本》共四十四包,凡一千五百十七件,计有三千一百一二十九篇传,包括重复的传,而附传未计在内;但八十卷的《清史列传》共有二千八百九十四篇传,附传包括在内:两者姓名相同的传,只有六百多篇。可是,《清史列传》与《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相比对,三书同名的传有三百七十一人,此外,《清史列传》与《满汉名臣传》同名的传仅有四百二十六人,而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同名的传多至一千六百四十九人。但《清史列传》仍有一千一百九十人既不见于《满汉名臣传》,亦不见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从中可以看出,《清史列传》所独有的一千一百九十篇传,很可能是从《大臣列传稿本》转钞来的,可惜目前北京档案馆内保存的三千多篇传稿,乾隆以前的寥寥无几,即乾、嘉以后的恐怕亦决不止此数,所以一时无法做出肯定的答案来。据说,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原国史馆纂修的历朝本纪,“自天命至光绪朝,分满、汉文两种”,完好无缺(载台湾《故宫季刊》第六卷,第四期》。是否北京所缺的这一千一百九十篇传稿,全部或部分仍保存在台湾,迄今未见报导,不得闻知其详。这只有等待不久的将来,台湾海峡两岸通邮或台湾回归祖国以后,将两地保存好的《大臣列传稿本》比勘一下,自会有个分晓。
根据《清史列傅》与《大臣列传稿本》同名的六百多篇传,逐一比勘之后,有的传,如《马尔泰傅》、《唐绥祖传》、《岳起传》、《恩长传》、《兴奎传》等,两者内容几乎完全相同,除个别字句偶有笔误者外,甚至连一字也不差。有的传,如《玉德传》,《清史列传》首云“玉德,瓜尔佳氏,正红旗满洲人”(《耆献类征》同),而现存的《大臣列传稿本》无玉德的姓氏,眉批“玉德系雅德之弟。见《高宗实录》乾隆六十年五月”;下文又有“命署山东济东泰武道”一句(《耆献类征》亦同),《大臣列传稿本》于“武”字旁添注一“临”字。又如《德楞泰传》,《清史列传》作
“正黄旗蒙古人”(《耆献类征》同),而《大臣列传稿本》将“蒙古”二字钩乙于“正黄旗”之前;下文只有“命儒臣制赞”(《耆献类征》亦同)一句,而大臣列传稿本于“赞”字下添入“赞曰:夺桥毁寨,克卡破围。单骑百战,千人一挥。仄径螺旋,大河凫渡。飒爽英姿,口口口口”云云。以上玉德、德楞泰两篇传既不见于《满汉名臣传》,而《大臣列傅稿本》又与《清史列传》和《耆献类征》中所辑的“国史馆本传”有所不同。从而不难推知,《清史列传》的稿本来源,其直接钞自《

《清史列传》点校序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xiong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