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王何必曰利》.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王 何 必 曰 利
学习目标:
,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2 、树立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3、体会对比说理的好处
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
难点:讨论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原文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找出文段中孟子表达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
国危矣
弑君犯上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
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孝亲忠君
正反对比论证
王何必曰利
宋牼将之楚
原文2: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反面:人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
正面: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
正反对比论证
结论:
何必曰利
对比论证的作用
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1、揭示本质,突显特征。
2、观点鲜明,事理深刻。
3、是非分明,论证有力
讨论:
1、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的义利观的理解。
2、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王何必曰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一叶
  • 文件大小1.33 MB
  • 时间2018-10-17